首頁 古風西韻:感受音樂之美

孤獨者的禱歌——勃拉姆斯的《女低音狂想曲》

字體:16+-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西方音樂史上少數從未寫過歌劇的大作曲家之一,除了歌劇,他一生的創作幾乎涉及各種音樂體裁。在勃拉姆斯創作生涯的不同時期,作曲家通常表現出對某種特定的音樂體裁的偏愛或傾向性,並創作出這一體裁的代表性作品。勃拉姆斯在19世紀50年代的創作是以鋼琴為代表的器樂作品為主,如《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3首大型的鋼琴奏鳴曲等都是這個時期的代表作。到19世紀60年代上半期,勃拉姆斯主要創作了一係列相當成功的室內樂作品,其中不乏若幹十分重要的鋼琴四重奏、鋼琴五重奏和鋼琴六重奏。從60年代中期開始,他逐漸轉向聲樂創作,完成了一連串宗教或世俗的聲樂作品,這其中既有合唱作品,也有獨唱作品,像作於1868年的裏程碑式的大型合唱作品《德意誌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oem,Op.45)和作於1869年的為女低音獨唱、男聲合唱和管弦樂隊而作的《女低音狂想曲》(Alto Rhapsody,Op.53)以及隨後創作的《命運之歌》、《勝利之歌》等合唱與樂隊的作品。

眾所周知,勃拉姆斯一生十分崇拜貝多芬,其音樂所表現出來的嚴謹的古典主義形式和新穎的主題發展,常常被後世認為是貝多芬最直接的繼承者。像貝多芬一樣,勃拉姆斯也是西方音樂史上為數不多的終生未娶的作曲家之一。這種巧合既有趣,又很耐人尋味。可以肯定地說,在談婚論嫁這方麵,勃拉姆斯從來沒想去追隨他的先師貝多芬,盡管事實不幸地把兩人連在了一起。現存的各種同時代人的回憶錄、日記以及音樂評論等都已表明,勃拉姆斯是一個性格內向、在與女性打交道方麵十分失敗的人。他一生心儀的女性屈指可數,表現出一種對女性的抗拒心理與矛盾態度。但有一個例外,那就是他對恩師、德國作曲家羅伯特·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一往情深的愛,這種發自內心的深厚的情感蘊含在勃拉姆斯許多重要的作品當中。然而,受當時社會環境和輿論的製約,加上勃拉姆斯羞怯內向的性格,使得他對克拉拉的單戀實際上不可能有什麽結果,甚至連公開這份愛情都不太可能。因此,盡管舒曼在1856年就過早地去世,給勃拉姆斯留下了與克拉拉發展感情的無限空間,但在接下來的許多年中,勃拉姆斯不僅沒能與克拉拉成功地牽手走到一起,從前那種執著的追求反而有所克製。1860年代末,勃拉姆斯搬到了克拉拉家住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日子裏,勃拉姆斯對克拉拉的三女兒朱麗葉(Julie)逐漸萌生了好感,慢慢愛上了她。當後來克拉拉告訴他朱麗葉將要嫁給一個意大利伯爵的時候,內心遭受巨大挫敗感的勃拉姆斯選擇了一種耐人尋味的方式作為對這件事的回答。他為他最喜愛的女低音聲部,創作了一首實際上是他內心寫照的聲樂《狂想曲》,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女低音狂想曲》,把它交給了克拉拉,當作他贈送給朱麗葉的結婚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