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風西韻:感受音樂之美

在音樂的童話王國中徜徉——柴可夫斯基的古典芭蕾《胡桃夾子》

字體:16+-

古典芭蕾雖然發端於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宮廷表演以及其後的法國宮廷芭蕾,但卻在19世紀後半葉的沙皇俄國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最生動的例子就是柴可夫斯基的三大古典芭蕾《天鵝湖》(Swan Lake,Op.20)、《睡美人》(The Sleeping Beauty,Op.66)和《胡桃夾子》(Nutcracker,Op.71)。《胡桃夾子》是柴可夫斯基最後創作的芭蕾舞劇,同時也是一部為孩子們寫的童話芭蕾舞劇。由於劇情與結構先天有缺陷,《胡桃夾子》也是柴可夫斯基最不滿意的一部芭蕾作品。然而瑕不掩瑜,因為這部芭蕾的音樂非常出色,加上它的雅俗共賞的童話色彩,大人孩子都能接受,所以100多年來一直是西方劇院每年聖誕節前夜必演的保留劇目。在柴可夫斯基的這三大芭蕾舞劇中,《胡桃夾子》上演的場次和出版的錄音製品雖不及《天鵝湖》多,卻超過了《睡美人》。

芭蕾——最貴族化的藝術

早期的芭蕾隻是一種有音樂和朗誦式歌唱伴奏的由皇室成員和貴族跳的上流社會的社交舞,兼有豪華的場景、舞台裝置和服裝道具,盛行於宮廷中。到了16—17世紀的法國和意大利,特別是在酷愛舞蹈的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使舞蹈重新獲得真正的完美”而大力推動下,芭蕾得到了巨大發展。路易十四下令建立了皇家舞蹈研究院和舞蹈學校,在他的音樂大總管、宮廷作曲家呂利的指導下,芭蕾逐漸發展成戲劇的形式。18世紀的芭蕾不但在技巧上有了進一步發展,而且開始擔當戲劇情節的載體,芭蕾與戲劇、歌劇相結合的形式被廣泛采用,格魯克等18世紀歌劇作曲家的歌劇中都有芭蕾段落,芭蕾作為歌劇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上半葉的羅西尼、多尼采蒂、威爾第等人的歌劇中。到了19世紀初,歐洲在工業、藝術和政治等方麵發生了巨大的變革,芭蕾也不可避免地擺脫了以前宮廷藝術的桎梏。隨著演員身體重心完全移到足尖,用腳尖跳舞和穿緊身衣被廣泛采用,芭蕾進入了浪漫主義的時代。法國由於積極開展芭蕾教學,是當時歐洲芭蕾的中心。19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是歐洲浪漫主義芭蕾的鼎盛時期,這期間產生了像法國作曲家亞當(Adolphe Adam,1803—1856)的《吉賽爾》(Giselle,1841年作)這樣的直到今天還在不斷上演的經典芭蕾傑作。50年代以後,除了在丹麥和俄國以外,各國的芭蕾藝術水準普遍有所下降,直到1870年法國作曲家德裏布(Leo Delibes,1836—1891)的傑作《葛蓓莉婭》(Coppelia)問世後才預示著一個古典芭蕾的新時代即將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