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總序

字體:16+-

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主旨是通過“一帶一路”建設,與世界其他參與國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這一倡議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響應支持,願意參與的國家還在不斷增加中。經過數年的努力,各種建設項目陸續上馬。“一帶一路”建設必將對世界文明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

“一帶一路”倡議源於曆史。曆史上眾多的政治家、政府使者和商人等都為東西方交往道路的構建作出了貢獻。

就陸道而言,西段的建設者應該上溯至亞曆山大。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親率3萬餘精兵東征波斯。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倉促應戰,最終為亞曆山大所敗。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率軍來到中亞,滅波斯的地方政權巴克特裏亞,並於錫爾河上遊築亞曆山大裏亞城,派兵加強其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歐洲勢力開始進駐亞洲腹部鄰近中國的地區。此後百餘年間,中亞巴克特裏亞地區的政權一直掌控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手裏。中國與西方之間在當時雖還沒有建立起直接的聯係,但西方已經知道了一些中國的消息。希臘人克泰夏斯在其作品中首次提到了東方遠國“賽裏斯”(Seres)。“賽裏斯”也從此成了希臘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方遠國的重要稱呼。

東段的開拓者顯然要數漢武帝的使者張騫。他於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和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兩次出使西域,史稱張騫“鑿空”。張騫“鑿空”不但打通了東西方交往的連接點,而且大大開闊了中國人的視野,開創了中西交流的新紀元。此後,東西方陸上交通大開。從中國西去求“奇物”者“相望於道”;“一歲中使多者十餘,少者五六輩,遠者八九歲,近者數歲而反”;“一輩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1]中國的絲綢隨使者不斷輸出國外。中亞、西亞與羅馬都因此留下了中國絲綢的痕跡。羅馬的文獻中還出現了羅馬元老院通過反對男子穿絲綢衣服的禁令。[2]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