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著是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根據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的申報要求及評審專家的意見修訂而成。
如果大學畢業之後,我就安心地教書育人,可能我這一生也不會與明末清初思想家方以智結緣。任教高中八年之後,在2002年終於征得湖北省宜城市教委新任主任餘大水的同意,我如願地考上了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最初,我隻是跟著仰慕已久的老師們上課讀書,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可以說,從我始及方以智的《東西均》,至今癡迷其學,都是我的導師吳根友教授“逼”出來的。碩士期間,吳師高估了我的能力,他讓我學習體會“學者驟讀之,多不解”的《東西均》的哲學思想。為了攻克“寓之已露泄矣”這種連藉寓出意都難得一見的字詞難關,吳師常常和我一起研讀,就連每次放學的路上,也不忘解惑、點撥。盡管在恩師的悉心指導下,我已有了一些心得,但由於功底太差,所以我隻是很吃力地完成了碩士論文,其質量當然有負眾師所望。讀博伊始,我畏難退縮,曾提出放棄繼續研究方以智思想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吳師幫助我解除各種心理障礙,“逼”我早下決心。現在想起來,還有點後怕,如果不是及早著實地收集與研讀方以智的主要哲學著作,論文的質量可能會大打折扣。六年間,我不懂就問,老師有感就發,在這種融洽的教與學的氛圍中,我不知不覺地漸入佳境。
吳師訓練學生做學問,剛開始並不給如此這般做的緣由。有兩件事我深有感觸:一是執意讓我研究方以智,一是讓我寫研究綜述。剛開始,我感覺方著過於艱澀難懂,想換個簡單的,沒想到吳師卻因此更堅定了讓我研習方著的想法,且六年不改初衷。博士論文答辯之後,他對我說:“我讓你研究方以智,一是要磨礪你意誌、提升你的基本功,畏難如何為學?二是方以智是位大家,其學術地位與目前學術界的重視程度很不相稱,他的很多思想資源亟待發掘;三是因為你比其他學生年齡大、經曆多,更易體會方著的意蘊。”除了研讀原著之外,吳師十分重視對前賢研究成果的搜集與整理。關於方以智思想的研究綜述,吳師要求我於碩博期間各寫了一篇,且多次提交皆因不合格退回重寫。開始我並不以為然,後來當我持“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自信寫作論文時,方才醒悟老師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