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以“一在二中”這種抽象的特殊形式,集中地論述與總結了北宋以來關於道與器、心與物之間的關係。“一在二中”除了含有“道寓於器”、“藝外無道”和“寓神於跡”之“不離”、“不落”(或曰“不執”)這種基本內涵之外,還有“二皆本乎一”、“舉一明三”、“一多相即”等多種意蘊。
“一在二中”是“道寓於器”或一多關係最抽象的說法。在不同的語脈環境中,各有具體的表述方式,如:“太極藏身於一切爻”、“全樹全仁”、“貫虛實”、“內學一,外學多”、“公因在反因中”、“絕待在對待中”、“公性在獨性中”、“公心在獨心中”、“至善在善惡中”、“中天貫先、後天”,等等。如果這些還不足以明,他甚至說“隨立一名,皆可遍推,皆可同際”[32]。故關鍵處,要講明“一在二中”,其餘所示之理,均同。
(一)“仁一,而甲坼之芽即二”——“有一必有二”論
方以智說:“有一必有二,二皆本於一,豈非天地間之至相反者,本同處於一原乎哉!則善惡是非之未分,可覿露矣。”[33]“同處於一原”意謂萬物皆受天道仁體的浸潤,皆本於仁,無存例外者;“仁”(即“一”)與“樹”(即“二”)相即不分,沒有“樹”外之“仁”,“離二則一死”即此意。但這並不礙分解地說“一”與“二”,此乃方以智所謂的“善用分別之智”。“有一必有二”至少有兩義:第一,就是他說的“一不住一”和“凡核之仁必有二坼”之“生”意。第二,“一在二中”或“全樹全仁”意。即不得離“二”求“一”、離用求體,這就是他所說的“太極非陰陽,而陰陽即太極”。
先從“一”之“生”意說起。他說:“兩間無不二而一者,凡核之仁必有二坼,故初發者二芽,所以為人者亦猶是矣。”[34]人與萬物一樣,皆由仁之所貫、所生。“於穆不已”之“一”所以有創生之意,就在於它就是“仁”,或曰作為天道的“一”即是仁體。如何理解仁生萬物呢?方以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