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新一代作家登上文壇。他們認為戰前在文學領域占主導地位的文學已經過時,力圖標新立異,樹立新風,以適應時代潮流。超現實主義是一種政治色彩極為濃重的文學思潮流派。它是現代主義文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當然也對同時代的其他文學流派產生了影響。
浪漫主義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歐洲普遍流行的一種文藝思潮。它是法國革命、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期的產物。浪漫主義文學是對法國革命和啟蒙思想的反響,是對古典主義的反撥。浪漫主義的顯著特點是對大自然的歌頌,成就主要在於最適於感情抒發的詩歌方麵。他們大膽使用誇張手法,充分地發揮作家的主觀想象力,多以大自然為背景,情景交融地描寫奇異的情節和情感化的人物。這種創作手法對後世文學流派影響甚大。而超現實主義將夢幻奉為神明,與浪漫主義不謀而合。超現實主義的幹將阿拉貢就曾自我標榜為雨果的弟子,可見超現實主義對浪漫主義有所傳承。
現實主義作為19世紀的主要文學流派之一,是資本主義確立和發展時期的產物,作品也是這一時期激**複雜的社會曆史的藝術記錄。現實主義的主要特點就是真實地展示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深刻地揭示現實矛盾。其主要任務就是以文學作品的形式映射、批判和否定現實,以實現文學和政治目的。而超現實主義也在努力地否定現實,但是在實現目的的過程中,政治遠遠超越了文學,文學成為超現實主義者實現他們目的的手段和途徑。超現實主義者始終對社會持否定態度,他們對現實抱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反對現代文明的一切形式,提出“破壞一切,打倒一切”的口號。二者之間有一定的聯係。
象征主義的出現更是為超現實主義提供了理論支持。它崛起於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一批不滿巴黎公社失敗後的社會現實,而又找不到精神支點的年輕人組成文學團體,出版文學刊物,形成象征主義文學流派。象征主義者反對浪漫主義的浮誇,不滿帕那斯派的雕琢空泛,他們努力捕捉詩人在一瞬間的感受和幻覺,通過暗示、隱喻等寫作手法,構成一種朦朧的、晦澀的、謎語式的藝術風格。他們主張詩歌應當表現自我的夢幻,而不是重演現實。“從許多方麵看,超現實主義是象征派詩人蘭波文學主張的直接繼承。”[3]蘭波強調詩歌的暗示性,認為詩的力量不在於它的抒情或雄辯,而在於它所激起的想象和聯想,他不崇奉形式,主張用象征和隱喻來表達人的錯綜複雜、千變萬化的內心世界。他在寫給自己修辭學老師的信中指出:“必須使各種感覺經曆長期的、廣泛的、有意識的錯位,各種形式的情愛、痛苦和癲狂,詩人才能成為通靈人;他尋找自我,並為保存自己的精華而遍嚐苦藥。在難以形容的折磨中,他需要堅定的信仰與超人的力量;他與眾不同,成為偉大的病夫,偉大的罪犯,偉大的可詛咒者——至高無上的智者——因為他觸及了未知,因為他培育了比任何人都豐富的靈魂,他觸及未知,當他陷入迷狂,終於失去智慧的視覺時,他才真正看到了視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