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現當代文學:從波德萊爾到杜拉斯

一、超現實主義形成的社會條件

字體:16+-

戰爭和革命構成西方現代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獨特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在“現代文明”社會上演的一場生靈塗炭的悲劇,是帝國主義國家統治集團為克服國內的政治經濟危機而發動的戰爭。這場戰爭加深了原有的危機和資本主義固有的矛盾,促使人民群眾進一步覺醒。它不僅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反而使原有的矛盾進一步積聚。“通過一場戰爭來結束一切戰爭”,這種將殘酷與美好混為一體的願望最終被證明是不切實際的。

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實現了對德國的複仇,但從此陷入長達4年多的戰爭磨難。法國人為這場戰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它把法國人民帶入水深火熱之中,人民生活突然陷入困難和無助,戰爭給法國留下了巨大的創傷,人們對傳統的理想、文化和道德產生了懷疑,尤其是青年知識分子對現狀表現出強烈不滿、對傳統價值體係表示反叛,同時戰爭帶給他們的幻滅感讓他們陷入深深的不幸,他們希望能夠通過反思獲得新生。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終於結束,這場由多個國家參與,10多億人口被卷入的血腥戰爭對廣大參戰國人民來說的確是深重的災難,成千上萬的人被奪去生命,眾多國家毀於戰火,整個歐洲滿目瘡痍,遍地廢墟。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是也遭受了沉重的打擊,戰爭耗盡了法國的有生力量。憎惡、失望和反抗,這便是戰爭結束時大部分法國人,尤其是青年人的情緒。

嚴酷的社會現實,粉碎了西方知識分子對理性王國的最後希望,青年知識分子覺得,他們精心繼承並信以為真的文化將他們出賣,戰壕裏的苦難生活和戰場上的狂轟濫炸表明,曾經讓歐洲人洋洋得意並一直堅守的理性主義價值觀和文化觀在這裏竟一文不值,毫無意義。在他們看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充分證實,過去的文化原來隻是一批“假貨”,正是這批“假貨”導致了歐洲人的自相殘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