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上的接受與影響實際上就是文學的繼承,這種繼承使生活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人因為對文學的喜愛被聯係在一起。一位作家就是一名勤奮的閱讀者。閱讀他人的作品、模仿他人的風格,恰恰是為了不斷地發現自己,使他寫作的獨立性更加完整。普魯斯特閱讀了大量的文學作品,這一點從他作品、通信中的引用、他的模仿習作可窺一斑,這些作家有聖西門、塞維尼夫人、聖伯夫、福樓拜、巴爾紮克、波德萊爾、奈瓦爾、勒南等。作品《追憶似水年華》被認為是一部創新的小說,但這種創新並不是割斷了傳統的創新,而是繼承了法國文學的優秀傳統的創新,是在傳統的基礎上的發展。文風的曠達、高雅與回憶錄作家聖西門一脈相承;娓娓動聽、徐徐道來的敘述方式當來自書簡作家塞維尼夫人;夢境細致的描繪,愛情深刻的分析來自奈瓦爾;巴爾紮克作品中的秘密移植到了普魯斯特的人物上,《人間喜劇》看似分散實為一體的結構用在了《追憶》的布局中;句子的音樂性,偏愛與回憶相聯係的畫麵當來自勒南。這種繼承是一種創造性的繼承,這些作家的影響在普魯斯特身上就如同鹽入水,有味可嚐而無跡可尋,幫助普魯斯特形成了他自己獨特的風格。就像普魯斯特從別的作家那裏汲取知識的營養,錘煉自己的寫作技巧,在今天,他也成為了後代作家們參考的對象,他的作品跨越國界,跨越偏見,以無法阻擋的魅力征服了各國讀者。於是,我們在不同國家、不同時代的文學作品中辨出了他的影子。
普魯斯特在中國的接受與小說這個文學類別於19世紀末在中國出現強烈的變革要求息息相關。在19世紀末期,鴉片戰爭後西方文化的融入,政治意識、倫理意識、民族意識、人生經驗、思維方式等匯聚成新的時代精神,小說界出現了強烈的改革要求。以下3個因素促使小說界進行變革:(一)近代都市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西方生活方式的影響,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趣味和藝術眼光。同時,由於近代教育的發展,讀者大眾逐漸壯大,而“讀者階層的逐漸擴大影響著以他們為對象的文學的發展”[1]。從生活到精神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都市讀者,希望小說進行改革以適應他們新的審美趣味。(二)大眾傳播方式在近代興起,小說改變了口頭講述、傳抄、私下刻印的方式,發展到報刊連載和大批量公開發行,推動了小說敘事體式、敘事語言等的改變,使得讀者從隱秘轉向公開,主體意識大大增強。作者為考慮讀者的閱讀反應,從而改變小說的創作方式。(三)“人的觀念”的解放讓人的個性掙脫了幾千年政治專製和倫理專製的束縛,“從前的人,是為君而存在,為道而存在,為父母而存在,現在的人才曉得是為自我而存在了。”[2]小說家們開始強調作品的“人文”性質,重視對人的命運、人的性格、人的心靈的關注,小說的表現內容由對人的外部環境的描述更多地轉向對人的內心世界的挖掘。同時,提倡創作自由、張揚個性、強調小說創作中的鮮明的藝術特征,可以使作家們充分發揮個人才能,大膽地進行藝術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