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主義詩歌美學觀的產生有著深刻的曆史原因,也是文學本身發展的結果。下麵將從曆史的角度審視象征主義的美學觀,探索象征主義詩歌的形成過程及其與眾不同的審美觀。
1.曆史的追溯
論及象征主義詩歌美學觀,我們不禁要這樣發問,它與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帕納斯派、自然主義有什麽區別?從產生的時代看,古典主義產生於17世紀,象征主義則產生於19世紀,幾乎與其他文學流派產生於同一時代。這裏特別提出古典主義,是因為兩者之間雖然沒有直接聯係,但是細究古典主義美學觀的演變過程,多少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其中的某種聯係。
(1)古典主義美學觀
17世紀的理論家給悲劇和喜劇以很重要的地位,撰寫了不少有關悲劇和喜劇的著作。讓·德·拉塔伊、皮埃爾·勞頓·德·埃加裏爾和沃科蘭·德·拉弗雷納的《戲劇藝術》分別發表於1572年、1598年和1605年。他們最初隻是打算對亞裏士多德的詩歌理論進行評論,其中收入了兩位著名意大利學者於勒·塞薩爾·斯卡利傑和卡斯泰爾韋特羅的評論。一般認為前者比較客觀忠實地詮釋了亞裏士多德的詩歌理論,其中的觀點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但是後者在欣賞亞裏士多德的同時,不斷修改與刪除其中的觀點,增加了許多自己的觀點,最後形成的是個人色彩非常濃厚的詩歌藝術理論。他是第一個提出並反複強調“三一律”,創建了逼真性理論的人。但是“三一律”並沒有就此成型,隨著越來越多的理論家從不同的層麵進行論述,“三一律”逐漸完善成熟。1630年,沙普蘭給戈多寫了《關於二十四小時的信》,對時間一致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640年,奧比尼亞克神甫發表了《戲劇的實踐》,1660年高乃依發表了有關戲劇理論的三個演講,《關於“三一律”:情節、日期和地點的演講》。尼古拉·布瓦洛·德·彼雷奧在文學理論方麵總結了高乃依、拉辛、莫裏哀等作家的創作經驗,1647年發表了詩歌理論著作《論詩歌藝術》。這本書路易十四親自過目,成為古典主義的法典。布瓦洛繼承了亞裏士多德的模仿說,認為“理性”是藝術的最高原則,提出理性、逼真、自然三位一體的主張:為了求美就要求真,也就必須模仿自然。布瓦洛把古代羅馬作家的創作經驗視為永恒不變的準則,製定了各種文學體裁必須遵循的法則,其中雖然有合理可取之處,但是作為創作法規卻束縛了作家的創作才能。高乃依對“三一律”多有微詞,但還是盡量地適應“三一律”,按照“三一律”的要求寫作。他的《熙德》就受到了官方的攻擊,1638年沙普蘭起草的《法蘭西學院對熙德的批評》,迫使他接受“三一律”。其他同時代的作家拉辛等也都比較順應地適應了“三一律”的要求。所以他們不但成了這一理論的實踐者,同時也成了捍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