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斯特的創作過程完整地向我們展示了他美學思想的形成、完善過程。這些觀點融合了他對文學、音樂、繪畫、建築、哲學等的體會與理解,其形成過程是他不斷尋找與自身思想最契合的美學原則的過程,是一直追求藝術的真相與“美”的過程,是希望在“失去的時間”尋找幸福與歡樂的過程。但是一生中,他美學思想中最基本的原則並沒有發生巨大轉變,從青年時期到生命的終點,他不斷豐富自己的美學觀。他的美學觀點、關於小說的美學構思集中體現在《駁聖伯夫》這部關於“小說的小說”和《尋回的時間》中,總的說來,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在普魯斯特的美學思想中,哲學占據著重要的地位。長期以來,由於柏格森是普魯斯特的姻親,更由於兩者的師生關係,人們便認為這位創造了“生命衝動”與“綿延”這兩個哲學術語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對普魯斯特的美學思想具有重要影響。的確,普魯斯特和柏格森在時空觀的認識上具有某些相似性。他們都堅持物理時間與心理時間的對立,崇尚直覺,認為直覺和行動無關,不受功利的支配,屬於生命和意識本身的流動即意識的向內運動,通向意識的深處。因此直覺是非邏輯的,有助於直接、完全地重現過去的情景,反映人的內心生活,而在迸發的瞬間,現在、未來與過去融合在一起,從瞬間走向絕對與永恒。但是,他們對時空的認識卻存在極大的差異性,造成了他們對回憶的方式持有不同的觀點。柏格森套用笛卡爾的名言“我是一個思考的東西”提出“我是一個延續的東西”。他的“綿延”,是指時間具有不間斷性,是內在的心理的延續,而空間也是心理的空間,是一種同質空間即“用空間的固定概念來說明”[1]的空間。與柏格森的時間說相反,普魯斯特認為時間具有間斷性和不確定性,處在無窮無盡的變化之中,時間的間斷性引起了空間的間斷性,“時間以空間的形式出現”[2],是一種異質的空間。時間與空間的獨特性令普魯斯特的回憶也具有獨特性。他比柏格森走得更遠,認為回憶存在“無意識回憶”和“有意識回憶”的區別:在某些特別的時刻,在感覺的幫助下,借助一個不起眼的東西或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現在”與“過去”通過“無意識的回憶”偶合在一起,將囿於某一物質對象中過去的時刻解放出來,使我們在現在重新體會到過去的幸福,因此戰勝了時間,獲得了永恒,體會到了事物永恒的麵貌,領悟到了藝術的真相。而柏格森的學說不存在這種“無意識回憶”與“有意識回憶”的區分。普魯斯特在時間、空間方麵的觀點正好“與柏格森的‘純綿延’說相反,恰恰是柏格森批評的那種‘假綿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