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現當代文學:從波德萊爾到杜拉斯

第二章 馬塞爾·普魯斯特

字體:16+-

第一節 普魯斯特的生平

權威的普魯斯特研究專家,法國當代評論家讓-伊夫·塔迪埃將普魯斯特讚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家”。如果我們仔細衡量普魯斯特作品在小說、文學批評領域的價值,這種讚譽並不過分。昆德拉在《小說的藝術》中表達了對這位先驅深深的敬意:“隨著普魯斯特離開,一種宏大的美緩緩離我們而去,越離越遠,而且是一去不返了。”[1]

普魯斯特去世後,“《追憶似水年華》[2]繼續它那緩慢而沉重的推進,走向一致的國際性的認可”[3],憑借與眾不同的藝術性征服了各國的讀者。隨著50年代《讓·桑德伊》《駁聖伯夫》的出版,1986年《失蹤的阿爾貝迪娜》另一個版本的問世,普魯斯特帶給研究者、讀者的驚喜不斷,人們對他作品的理解與詮釋也越來越深刻。今天,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小說的發展史還是文學批評的演變,人們都無法忽視他的存在。

在《駁聖伯夫》一書中,普魯斯特抨擊了聖伯夫關於文學作品的主張,認為從人的傳記、家庭史和個人特點去領會作品的批評方法是一種錯誤的文學觀和批評觀,因為這樣的方法忽略了作品本身,無法深入到作品之中去分析其藝術性。普魯斯特認為作家具有兩個自我,一個是生活中的“我”,一個是創作中的“我”,“作家的自我隻能在作品中體現”。當我們真正要展示一個“小馬塞爾”如何成為一個“偉大的普魯斯特”時,他的生平應當是作為創作者的生平,反映了作家的創作經曆。實際上,我們談論他的生活,就已經在談論他的作品。

1871年7月10日,普魯斯特出生於巴黎近郊的小鎮奧德伊,那裏景色迷人,風光無限,花園環繞著住宅,布羅尼公園更為這個小鎮增添了幾分田園風光。如果說奧德伊是普魯斯特童年生活中的一個真實存在的花園,那麽伊利耶市就顯示了他的想象力。從6歲起,他每年隨父母去伊利耶市度複活節假。《讓·桑德伊》中,伊利耶市以真實的名字出現,記憶中的奧德伊和伊利耶則在《追憶》中融合在一起,成為貢布雷小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