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雷阿蒙,原名伊齊多爾·杜卡斯。他的父親弗朗索瓦·杜卡斯是一所公立小學的教員,於1839年離開薩爾尼涅,前往烏拉圭。當時的南美洲接收了大量法國移民,如於勒·拉弗格就出生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地亞,他的父母都是法國塔布人。幾年後,弗朗索瓦·杜卡斯成為法國駐烏拉圭領事館總領事,並在此期間積聚了一筆不小的財富。1846年2月21日,已有身孕的達芙薩克與弗朗索瓦·杜卡斯結婚,並於1846年4月4日生下了伊齊多爾·杜卡斯。1847年12月9日,也就是小杜卡斯出生17個月的時候,達芙薩克離開了人世。怪異的出身與缺失母愛的成長環境,對於塑造一個心智完整的兒童所起到的消極作用顯而易見。詩人所表現出的異樣氣質,或許也與這些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伊齊多爾·杜卡斯出生在一座被圍困的城市。1839年,法國政府支持下的烏拉圭紅黨總統裏韋拉流放了白黨領袖奧裏韋。同年,羅薩斯支持下的白黨向紅黨發起進攻,烏拉圭就這樣因為內戰被搞得四分五裂。伊齊多爾·杜卡斯的童年時代就是在這樣一個動**國家中相對安逸的家庭中度過的。在這個被稱為“小巴黎”的蒙得維地亞,烏拉圭傳統和法國文化都在伊齊多爾·杜卡斯身上留下了烙印。1859年,詩人被父親送到法國塔布的一所皇家中學寄宿就讀。詩人在那裏結識了達澤,此人在《馬爾多羅之歌》首次出版的第一支歌中反複出現,而後又被姓名首字母和各種動物替換掉。當時達澤8歲,詩人13歲。這次相識對詩人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多有關伊齊多爾·杜卡斯生平的研究都試圖挖掘他和這個小男孩之間友誼的秘密,也許在達澤身上可以找出受馬爾多羅暴力虐待的所有少年人物的原型。
伊齊多爾·杜卡斯於1862年8月離開塔布,1863年10月到波城,我們對他在此期間的經曆一無所知。在波城,他跟隨安斯坦學習修辭。據伊齊多爾·杜卡斯同班同學日後回憶,安斯坦是一位非常傳統的修辭教師,對詩人當時已經表現出的離經叛道大為光火。1865年,他完成了哲學班課程後,順利通過文學業士考試。之後在波城待了一年準備參加理學業士考試,但是否順利通過,我們無從知曉。1867年5月,他回到蒙得維地亞,一年後又回到了法國,他的父親在巴黎為他租了一間公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