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與創作
“從夢想到說話的過程占據了這個非常簡樸的生命,一個具有異常敏銳智力的所有組合的生命。他活著就是為了在自身中實現令人驚歎的種種變革。在宇宙中,除了最終得到表現,他看不到其他可想象的命運。”[1]斯丹凡·馬拉美在1885年11月16日寫給魏爾倫的信中談到了自己的家世:“是的,我是1842年3月18日出生在巴黎,我出生的那條街現在叫拉菲利埃。我的父親和母親在家庭大革命以後,相繼在政府和登記局做官員;盡管他們一直處於高官的地位,我卻逃避了從我繈褓中就被注定了的這種官僚生涯。我可以在我的好幾位先人那裏找到與登記局的行當完全是兩碼事的舞文弄墨的嗜好。……剛才我說‘巴黎的家族’,因為我一直生活在巴黎,但我們的原籍卻是布爾基寧、洛林甚至荷蘭。”
“我很小的時候——7歲時,就失去了母親。先由祖母撫養,她很疼愛我。隨後進寄宿學校和中學。”[2]他15歲時失去了姐姐,他的童年既悲傷,又很封閉,他的生活蒼白而呆板。“他是一個很內向的人”,克洛岱爾如是說。這位性格內向的人從小卻立下了誌願,希望將來能做大詩人:“我有一顆拉馬丁的靈魂,暗暗向往有朝一日能取代貝朗瑞,因為我在朋友的家裏遇到過他。似乎要做到這一點不大容易。但我長期堅持,寫了一百個小本子的詩,作為成為詩人的準備。假如我記性好的話,它們會永遠存留在我的心靈裏。”[3]1862年中學畢業以後,這位愛倫·坡的狂熱追尋者自認為自己沒有其他能力糊口,所以就出發到英國,目的是為了學習英語,以便能翻譯或者閱讀到原版的愛倫·坡的作品並在未來的歲月裏找一份教英語的工作。用他自己的話講:“學了點英語,隻是為了更好地讀愛倫·坡的書。20歲去英國,主要是為了逃避;同時也想練練英語,還希望能在一個清靜的地方當個教師,解決生存問題。後來我還結了婚,因此而更加拮據。”[4]1863年以後,他如願以償,真的找到了一個英語教師的位置,先後在幾個外省城市,如圖爾隆、貝桑鬆、阿維尼翁等地教授英語。直到1871年,他才返回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