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現當代文學:從波德萊爾到杜拉斯

五、經典評論

字體:16+-

“蘭波僅適宜於從詩學的角度看待,難道這會讓人氣憤嗎?他的作品和生活是那麽融和,既不是因為,也不是盡管它們與眾不同。他作品的每一個動作,他生命的每一個時刻都屬於這樣的工程,阿波羅和柏拉圖好像使之走向完美:詩歌所展示的,最不隱蔽的東西,作為規則從我們身邊滑過,而屬於崇高現象的東西則那麽親切地縈繞在我們身旁。我們被警告:在我們的腳和它踢起的石頭之間,在我們的目光和巡視的田野之間,除了詩歌,這個世界便一無是處。真正的生活,不容置疑的巨人隻有在詩歌的脊梁上才能構建。然而人類沒有(或者永遠不會有,或者還沒有)這樣至高無上的權力去隨意擁有這種真正的生活,去隨意產生快感,除非在短暫的閃光中獲得類似快感**的體驗。而在隨後的黑暗之中,多虧這些短暫的閃光帶給我們的認知,時間在流逝所產生的可怕空白和屬於我們的渴望-預感之間,隻會是極端詩歌及其所預告的通靈的未來狀況,時間將分享,流逝,然而有利於我們,一半是果園,一半是荒漠。

蘭波懼怕自己的發現,他的劇院中所上演的劇本讓他懼怕,又讓他眷戀。他擔心未知世界是真實的,因此,他也擔心自己在認知世界裏經曆的冒險是真實的,這些點點滴滴積累起來的沉重的冒險經曆將會導致自我的喪失。狡詐的詩人努力將咄咄逼人的現實放置在充滿想象的空間,使之蒙上東方傳奇、聖經色彩,他那令人叫絕的死亡本能將逐漸弱化、逐漸弱小。然而,狡詐是無用的,懼怕得到了證實,冒險確實存在。他所追尋和體驗的生命境遇,就這樣突顯,如同一對牛角,用它那兩隻尖角刺入詩人的靈魂和軀體。”[57]

[1] 潞潞:《憂鬱與荒原——外國著名詩人代表作品選》,244頁,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