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洛德·奧利埃出生在法國巴黎,年輕時攻讀法律,並遊曆過歐洲和北非,曾在摩洛哥當了5年外交官,豐富的閱曆給奧利埃的創作帶來直接的影響。他的獲獎作品《導演》直接取材於他在摩洛哥的見聞和自己的經曆。20世紀60年代奧利埃的創作進入高產期,相繼發表了小說《維持秩序》《印度之夏》和《諾朗的失敗》,並於1967年結集出版了短篇小說集《梭子》。這些奧利埃前期的作品,基本是在沿著新小說所提倡的反傳統方法進行創作的。這些小說顯示了他作為新小說家的創作特點:人物形象模糊不清,情節淡化,連篇累牘的心理分析,對物的描寫細致入微、不厭其煩。
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後,奧利埃的創作有了初步的實驗性質。隨著作家對世界認識的日益成熟,奧利埃的小說敘事藝術也逐漸複雜起來。他對單一有序的敘事模式提出了質疑和挑戰,並強調複雜的藝術才有內涵和生命力。為此,奧利埃打亂了自己小說的界限,幾部小說互為一體、前後照應。前一部作品的開頭,後一部小說竟能一字不漏照抄;後麵的作品自動銜接前麵作品的故事情節。另外,作家對語言的追求近乎實驗,玩起了文字遊戲。奧利埃20世紀70年代的作品如《埃尼格馬》《烏爾或二十年後》《富齊·塞茨》等明顯帶有上述色彩,深深地打上了實驗的烙印。
總之,奧利埃的作品溶入了新小說的潮流,成為新小說派的一員。不過,其後期的實驗性創作,卻是其他新小說家所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