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法國現當代文學:從波德萊爾到杜拉斯

二、詩歌美學觀

字體:16+-

魏爾倫的詩歌美學主張見於收進《今昔集》的著名詩歌《詩藝》。其中的很多主張在繼續了波德萊爾美學思想的同時,特別強調了音樂與詞匯之間的關係以及音樂在詩歌中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瓦萊裏在談到魏爾倫的這種追求時說道:“魏爾倫身上的這種反動,鼓勵他創造了一種與完美形式相反的形式,完美的形式使他厭煩。他有時候好像在音節和韻腳內探索,有時候似在尋覓最具瞬間音樂性的表達法。他甚至宣告他發明了一種詩藝:‘音樂先於一切’。他為此偏愛詩的自由體……這種決定意味深遠。”[8]

音樂高於一切,

最好用單音節,

朦朧與大氣一體

輕盈無半點行跡。

“音樂高於一切”的起句在詩歌的結尾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

還要音樂,永遠要音樂!

讓你的詩句插上翅膀,

讓人們感到它逃脫靈魂的羈絆,

在另外的愛情天地裏翱翔。[9]

第一,首先,詩人強調了詩歌的音樂性,強調了“音樂高於一切”的觀點。詞匯所創造的音樂開啟了另一個空間,除了飄浮的音符之外,那裏是一片純潔、輕盈,是沒有人間煙火的世界。詞語符號被剝奪了所指,能指顯示的隻是他們的音樂天地,隻是符號的音節形式。在詩歌所表現的音樂世界裏,詩人不斷強調詞匯的音響效果,音節響亮的詞匯,它們要有機結合,形成詞語的相互交融和共鳴,形成詩歌的交響曲。其次,詩人強調詞語的節奏、韻律和動感,在渾然一體的交響世界裏,飄動著單音節所代表的音符,它們的流動在“朦朧與大氣一體”的詩歌空間裏劃出了一道道難以察覺而又美麗無比的生命軌跡,詩歌中的氣息如同隨風飄**的音符,撥動了心靈的琴弦,“輕盈無半點行跡”,然而卻留下了一絲心靈的顫動。葉芝把這樣的時刻敘述為:“我們既睡著又醒著的時刻,這個創造的時刻,用一種迷人的單調致使我們靜寂,用種種起伏致使我們振奮,從而處於也許是真正出神入定的狀態,於是思想從意願的重負下解放,在象征中展開。”[10]同時詩人要求音韻平易近人,詩歌需要易於上口,避免說教和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