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四重奏的發展軌跡與交響曲極為相似,都是經過海頓的成熟、莫紮特的完美、貝多芬的深刻而臻於巔峰境界。對於莫紮特來說,寫作弦樂四重奏是成長過程中的心聲流露,是反映內在世界的恰當手段,也是他最為得心應手的譜曲形式。
莫紮特一生共創作了23首弦樂四重奏,除了第一首(K80)和第二十首(K499)係單獨創作以及最後隻完成三首(K575、K589、K590)的“普魯士王四重奏”之外,中間的18首都遵循當時維也納室內樂創作的習慣,以連續創作的編號緊挨的六首為一組,共計三組。在這三組當中,前兩組屬於早期作品,第三組便是最為著名的“海頓四重奏”,它與第二組之間的創作間隔將近十年,所以在技法、經驗、風格和完美程度方麵都有巨大的飛躍。六首“海頓四重奏”也是被錄音最多的莫紮特弦樂四重奏,我在本文中也將以此部作品的版本介紹為重點。
屈指可數的全集版本
從目前的唱片目錄上看,主流廠牌旗下將23首全部錄完的隻有DG的阿馬迪烏斯四重奏團、PHILIPS的意大利四重奏團和法國CALLIOPE的塔裏希四重奏團,前兩個現在都歸入環球唱片公司,亦可見該公司在古典唱片界不容置疑的主導地位。
老派的阿馬迪烏斯四重奏團是傳統德國解讀風格的代表,他們的貝多芬應該是最好的表現,但在莫紮特和勃拉姆斯作品的詮釋上卻少有過人之處,整體顯得呆板且平庸。他們演奏的被並為六張CD的莫紮特弦樂四重奏套裝,其演奏基本達到標準,隻是力度上有些滯重,缺乏活力和生氣,難得細膩的地方浮於表麵,似乎來自某位樂手的孤芳自賞,並未有深入挖掘作品內涵的訴求。盡管如此,錄音還是比較充分地捕捉到四位提琴手的莊重與嚴謹,以及他們在演奏莫紮特時所格外強調的整體結構。23首作品用力平均,互相之間的內在聯係也有表現,作為全集收藏自有其應具價值。錄音方麵也突出整體效果,位置和比例較平衡,並沒有單獨突出哪件樂器,屬於DG模擬立體聲時代弦樂四重奏錄音的典範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