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曾經寫過一篇勃拉姆斯唱片收藏,內容麵麵俱到,越寫越長,大有愛屋及烏之嫌。一直以為寫唱片的版本需要不斷開闊的眼界,見多識廣是應備的素質,同時還要與時俱進,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本文在勃拉姆斯交響曲的版本推薦上會與前文有些許重複,但對於筆者來說,新發現的版本固然可喜,舊的原本熟悉的版本聽出新感覺,才是一定要與諸位樂迷分享的樂趣所在。其實這十幾年來最大的感觸是對勃拉姆斯其人有了更細微的認識,對他形於外的氣質和藏乎內的隱秘情感有了更多元、更辯證的理解。
四首交響曲全集版以“演錄俱佳”標準衡定,阿巴多和柏林愛樂樂團仍為首選,特別是在慢板樂章所表現出來的溫暖柔情在柏林愛樂與DG的錄音風格方麵都屬“異數”,是隻有意大利人阿巴多才可能催生的化學反應。更何況補白曲目尚有《學院節慶序曲》、《悲劇序曲》、《海頓主題變奏曲》、《女低音狂想曲》、《命運三女神之歌》、《命運之歌》和《納尼》等管弦樂及合唱作品。第二個選擇是伯姆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在DG的錄音。記得我有一年在德國與朋友驅車夜行,他的汽車音響裏放著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我立刻被迷住,於是采取排除法一一排除不可能的指揮家,最後鬥膽問道:“是伯姆嗎?”朋友的回答令我歡喜無限,正是他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錄音。伯姆的第一交響曲始終美感大於**,速度雖然適中,但給人的感覺卻是不慌不忙,一板一眼,每個細節、每個樂句都有清晰的展露。第二交響曲仍然是中性的表達,秋天的意境隻在細細品味時才能有所察覺。第三交響曲的第二樂章是我所聽過最細致入微的,節拍的控製正合我意。第四交響曲不如克萊本的緊湊,但其酣暢大氣、一唱三歎的推進,正是最大的手筆。我深愛伯姆的勃拉姆斯!渾然天成,毫無做作,其格局之宏大無人企及。約胡姆與柏林愛樂樂團在1951—1956年為DG錄過全集,我也極喜歡,但從錄音效果和完美程度計,我更常聽的是約胡姆與倫敦愛樂樂團的EMI版。很難忘2010年在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的家裏,他說他最喜歡勃拉姆斯“第四”,我在他“汗牛充棟”的唱片堆裏找出約胡姆EMI版的LP,他居然沒有印象,眾人緘默地聽完之後,此張唱片竟成為他的大愛。桑德林與德累斯頓國家歌劇院樂團的版本錄於1971—1972年間,我也是一聽難忘,樂團的音色是我最愛的那種,飽滿而富層次,通透而陰鬱,黑暗背景上的光輝似“亞光”般凝重肅穆。這是一個被普遍忽略的偉大演繹,我很慶幸無意中淘到了日本版,品質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