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法戰爭後的歐洲局勢
1871年統一的德意誌帝國的出現,改變了歐洲大陸上的國際格局。具有普魯士軍國主義傳統的德意誌帝國成為對歐洲和平的一個威脅。德國把奴役性的《法蘭克福和約》強加在法國頭上。它奪取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既是由於那裏有豐富的煤鐵,又是出於戰略上的籌劃。占領了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以後,德國就有了一道極其強固的防禦線。德國的這一謀算嚴重地傷害了法國人的民族自尊心。
1871年以後,法國複仇意識非常強烈。1872年法國實施普遍兵役製,現役軍人達67.5萬人,幾與德國相等。1873年法國提前償清了50億法郎的賠款,按規定德國占領軍於當年9月撤離法國領土。1873年5月梯也爾下台,倡議複仇的王政派執政。這一切使俾斯麥寢食不安。
因此,孤立法國是俾斯麥時代德國外交的基本路線,他力圖拚湊一個反法陣線。為此,他首先拉攏俄國,以防法俄接近。在這方麵他可以利用俄、德兩國皇室的傳統聯係;俄國方麵這時也想穩定與德國的關係,因為它剛剛由於得到德國的支持才廢除了《巴黎和約》對它的限製,而且在中亞又正與英國進行緊張的爭奪。至於奧匈,自普奧戰爭後,皇帝弗蘭茨·約瑟夫對德國心存畏懼,不會抵製俾斯麥的外交努力。1872年9月,德、俄、奧三國皇帝及外長會晤於柏林,1873年10月形成了“三帝同盟”(亦稱“三皇同盟”)。同盟盟約規定:當遇到來自其他國家進攻的時候,“他們之間應立即進行商談,以便議定他們所應取的共同的行動方針”;“如果由於本項協議而有采取軍事行動的必要,三國皇帝陛下應締結特殊協約予以規定。”條約內容比較含糊,不很具體。主要由於三國之間仍矛盾重重,俄奧在巴爾幹地區存在尖銳的利益衝突,俄德在對法政策上也有嚴重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