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城的雅號,叫做榕城,原因是為了在城內外的數千年老榕樹之多得無以複加;福州的別號,又叫做三山,就因為在福州城裏有許多許多大大小小的山。
凡到過福州,或翻開福州遊記及指南之類的書來看過一道的人,都背誦得出山歌似的一句形容福州城內諸山的熟語,叫做“三山藏,三山現,三山看不見”。所謂三山藏者,有的說係指法海寺所在地的羅山,屏山東南麓的冶山,與在閩山巷光祿坊附近的閩山而言;有的更變換名稱,說是羅山、泉山(即冶山)、玉尺山(即閩山)的三山。總之,這不大惹人注意的三山,是在三山現的三山之外的高地,或共脈而異名,或沿山而起屋,使一般身履其頂的人,不覺得登在山上。此外則福州城內,尤其是在北城,還有許多以嶺取名的地方,若說起藏而不露的山來,我想這些嶺地,當然也可以包括在內。所謂三山看不見者,聽說是指在鍾山澗裏的鍾山,芝澗裏的芝山,以及龍山巷一家私人園內的龍山(或謂係指東城的靈山)而言;這些大約本不是山,不過那些好奇愛僻的先生們,手捧著水煙袋,眼看著梅雨天,閑空不過,才想出來難難人的說法。至於三山現的三山哩,卻位置天然,風景互異,真是值得一說的福州佳麗。凡曾經身到過福建省會的人,鉤輈的鳥語,海陸的奇珍,都會年久而或忘,唯有這三山的形勢,卻到死也不會忘記。福州的別號三山,實在也真是最簡括不過的命名。
福州城全體的形狀,像一隻龍蝦的赴壑;兩隻大箝,是東麵的於山,西麵的烏山;上翹的尾巴,恰正是上麵有一座鎮海樓在的屏山(即越王山);一道蝦須,直拖出去,是到南台為止的那一條大道;蝦須盡處,就是閩江的江麵,眾水匯聚而入海的地方了。
福州城的創建,當然要遠溯到越王勾踐的七世孫無疆,及秦二世時,無諸開國,都冶為城,就在現在的布政裏,屏山東南麓名冶山的一塊小地方。晉太康三年,始置郡;後太守嚴高,聽了郭璞之言,方經始於越王山之南,又向南開辟了一下。於是就有了左鼓右旗,玉帶橫腰的讚語。唐宋而後,漸次擴充;到了明朝,因元之舊,更建櫓樓敵台,複以重屋,門列七城,於是便“隱然金湯之固,三峰峙於域中,二絕標於戶外;甘果方幾,蓮花現瑞,襟江帶湖,東南並海,二湖吞吐,百河灌溉”,居然成了現在那麽的一大都會。宋謝泌的“湖田播種重收穀,山路逢人半是僧,城裏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及陳軒的“城裏三山古越都,樓台相望跨蓬壺,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兩詩,就是到了現代,也還用得著。詩裏頭每有人題起,而會城別號之所從出的三山,就是屏山、烏山,與於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