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成——“第三極文化”論叢

跨文化思考:21世紀高等教育的挑戰與希望

字體:16+-

[美]彼得·赫肖克

我的主題將從媒體變成教育。說到中國文化或其他文化的傳播範圍,教育無疑是傳播文化的手段之一。昨天,王教授談到在課堂上觀看中國武俠電影對學生們有什麽影響,我認為這很重要,因為學生們花了一整個學期,才開始欣賞中國武俠題材的作品,在接觸武俠電影的過程中,學生們也開始理解和欣賞中國的導演,理解另一種文化不容易。人們需要投入許多精力,花費許多時間跟其他人合作,進行深入思考,這可以通過教育實現。

我和恩茲教授是一家研究所的同事。研究所的使命跟本會議的使命差不多,都是為了將中國思想傳播到世界各地,對政策產生影響,對政府政策、社會政策和經濟政策的製定方式產生影響。有些國家用播客來向互聯網或網上博客係統傳達自己創建的短消息。下午我有幸跟尼古拉斯主任聊了聊,我說,如果你真的想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就不能依靠5分鍾的播客,你也不能依靠推特文章,你需要讓人們一起相處16個星期,每周花3個小時跟彼此交流,現場讀書、準備演講,這樣才可能影響人們的思考方式。直接把東西擺到人們麵前,是不會有效果的。

我認為,我們應該在思考教育的同時,認真對待本會議的主題。當今社會中沒有幾件事能取得全球人民的一致意見,但有一件事是全球人民都同意的,那就是高等教育的效果不符合我們的預期。你可以問問中國人這個問題,他們會回答:效果確實不符合我們的預期,那麽多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因為空間不夠。我們需要大力開發就業市場,我們需要各種各樣的學校。如果你去問美國人,他們也會這樣回答。教育結果符合我們的預期嗎?不符合。但是高等教育失敗在哪裏?關於這個問題的說法是多種多樣的。一方麵,有些人會說,問題出在高等教育偏離了市場需求,高等教育與市場的步調不一致,學校不再能生產出公司所需的畢業生了,學校的教育不是按需提供的,沒做到因人施教。換句話說,我們失敗是因為高等教育與市場的步調不一致。另一方麵,有些人會說,高等教育的失敗之處正是迎合市場,它向市場需求和需要屈服了,高等教育已經忘記了自身的公共使命,教育質量不再是最受重視的東西了。為了維持一個體係的運轉,我們需要滿足軍事需求和工業通訊係統的需求,生產出能夠服務於這些需求的教育,但這樣的高等教育作為一種公益事業,無益於公益事業的發展。為了理解這種現象,理解高等教育危機,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下高等教育的曆史。高等教育可以追溯到1596年,當時的法國數學家皮特·拉姆斯首次使用了課程這個詞,他想出的理解教育的新方式被沿用至今。這種教育理解方式表明了,教育有一個目的,那就是支持和刺激國家建設。要怎樣確保這一點?拉姆斯認為,以工作室為基礎的舊式參與性終生教育,不是交流知識的最佳方式。最佳方式是所謂的跑道方法、課程方法,但是課程這個詞最初是指駕車競賽跑道。拉姆斯的意思是,知識是一種可計量和可交付的商品,如何用最佳的方式把這種商品提供給人們,如何用高效的方式,把這些知識和技能提供給人們,將結構性課程的步驟標準化,並且預設結果。你可以預測到學生們的成就,你可以預先確定目標。每個人都要定義課堂目標,一學期的課程目標,還有學生們的學習成果,他提出的模型被沿用至今。結果是不可思議的,在過去3個世紀裏,這種高等教育方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提高了資本收益、合理控製了人口增長率、區分了就業市場、人們得以在社會上發揮各種各樣的作用、人們被灌輸了選擇性的觀點。好極了。但我們不再身處於現代世界了,我們生活在後現代世界。現在有一種結構性差異在擴散,全球正在經曆一種過渡,從以前的積累論過渡到現在的循環論,這是經過網絡調解的結果。馬裏奧·卡斯泰爾談到了網絡社會,或者說全球資本主義信息,這種網絡組織,社會網絡有什麽獨特之處?上網做廣播節目,上網搜索信息,網絡的運作方式很獨特。網絡的發展是一個非線性負函數,也是一個非線性正函數。它加速了互動,放大了差異,一旦我們進入這個網絡結構化的世界,我們就進入了加速商品和服務的世界,人們都可以同時做兩件事。網絡促進了整合,人們聚集在一起,就成了組織。你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使用同一張信用卡,但是網絡也促進了分裂。安東尼·吉登斯、烏爾裏希·貝克、斯科特·拉什等人提出的自反型現代化理論,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這種現象。他們說我們已經觸及了全球頂點,因為各國的經濟都互相連接、互相依賴,各國的政治都互相連接、互相依賴。這已經成了一種複雜的大規模現象,所以我們不再能外化持續性增長的成本了。這種成本包括環境成本、社會成本、文化成本、我們不再能外化這種成本了,因為已經無人處於網絡外麵了,我們屬於網絡,並且組成了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