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影前董事長韓三平曾說:“電影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一種需要像商品一樣生產和銷售的藝術產品,從而它勢必形成一種文化產業。” 華誼兄弟成功上市,保利博納產業並購,橙天娛樂收購嘉禾……各大民營電影公司麵對日益活躍的電影市場紛紛積極重組,不斷完善和擴大企業經營規模和綜合實力。在這種情況下,張偉平的新畫麵卻不為所動。他帶領有16名員工的團隊,致力於國產電影的營銷推廣和對專業質量的純粹追求。他們創造過巨大的利潤,日新月異的運作手段也為其積累了可貴經驗。但他“隻做張藝謀”的堅持,包括“新畫麵”公司不上市,不做電視劇,不積極發展電影產品和多元企業產業鏈的特殊經營方式,以及導演與資方、運營企業之間省略書麵約定,僅以情感建立聯係,主導商業行為的運作方式,對於正在成長的民營電影業和中國電影市場究竟有多大的可借鑒性和正麵啟示?
(一)非一般性的大製作模式
電影製作規避負麵影響,不僅僅局限於製片方與觀眾之間的關係,影片成本的增加,也相應提升了影片投資的風險。越來越多的“大製作”表明電影投資人希望通過拓寬收入渠道,來降低投資風險。而這種“擴張”需要把握有效的營銷資源和運作空間,與包括廣告企業在內的各種社會角色進行深入的合作。不可否認,新畫麵的市場營銷具有突破性和裏程碑意義,每一次“出手”都引起中國電影市場的波瀾起伏。雖然每每大獲成功,但“大投入—大回報”的高風險運作模式也隱含著極高的危險性。
縱觀中國電影市場,民營電影公司的定位主要集中在通過中小成本投資取得經濟效益的模式上,或者參與合資合拍項目,取得學習大製作經驗的機會,進而獲得穩定收益。絕大多數民營電影投資方,是在把握了商業運作靈活、投資角度新穎、市場觸角敏銳、觀眾定位準確等優勢的基礎上,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電影投資界立足。華誼兄弟、博納影業這些領跑市場的民營電影企業,已經具備了自身發展的特色與創新路徑,能夠有一定實力進行獨立出品,不時推出“大製作”項目。然而更多的情況是,麵對中影集團這樣的國企,眾多的民營電影公司還是需要聯合起來,獲取較大市場份額,與中影等國企進行較量與抗衡(有時也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