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一、國家意識形態的展開與呈現

字體:16+-

(一)電影作為上層建築

電影是商品,是大眾文化/流行文化的產品,具有一般商品屬性,但電影又是特殊商品,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以及政治屬性。電影是一種重要的精神產品,對人們的思想、道德、心理和文化素質有著潛移默化、深入持久的影響,作為一種具有廣泛群眾基礎和社會影響力的重要藝術形式,電影是社會公共領域進行思想交流、科學文化傳播、文化娛樂享受的重要載體。因而,主流電影文化與電影管理機構通常都會要求影片弘揚主旋律精神,貫注核心文化價值觀、正確的思想性和意識形態訴求。國有廠是建立在國家文化管理機製內部的電影製作實體,它們自然地成為國家機器和基礎結構意識形態的一部分。在中國特定的社會政治製度、文化語境和倫理架構下,國有廠有著特殊的政治身份和社會地位,與之對等的是,國有廠責無旁貸地將弘揚國家主流文化、服務於國家開展文化宣傳教育視為其應盡的職責和義務。新中國成立後的每一曆史時期,國有廠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積極配合黨和政府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以電影的形式參與到社會建設的滾滾洪流之中。數據顯示,前“十七年”上影廠共拍攝故事片136部,占全國總產量603部的1/5,北影廠的出品數量是74部,這其中不乏名垂影史的名片佳作。[1]如“十七年”時期表現新舊社會對比的《白毛女》,選擇西藏農奴悲慘生活及其翻身做主人題材進行聚集敘事的《農奴》,反映黨的土改政策的《淮上人家》、《土地》、《暴風驟雨》等都成為電影史上的名作。這些電影與當時的時政聯係非常緊密,某種程度上成為圖解政治、演示政策的宣傳品。當時中國電影正處於起伏曲折與電影空間狹窄膚淺的階段,以至於不足以提供具有生活意義的立足之地。又如新時期以後,揭批“**”和“四人幫”罪行、對曆史做出反思的《苦惱人的笑》、《天雲山傳奇》、《巴山夜雨》、《芙蓉鎮》等,在揭批極“左”思潮對人的命運殘酷迫害的同時,力圖從政治、曆史、社會的角度,揭示出這場浩劫產生的根源。改革開放後,尋求多樣選擇、反映思想解放、體現現實省思的初始可能性的《野山》、《黑炮事件》等作品,分別從農村和城市兩個視角審讀改革進程,從觀念上、意識上真正邁出一步,影片的思辨性強,具有曆史批判與創新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