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當代中國民營電影發展態勢研究

一、合拍片、電影文化與中外電影的深度合作

字體:16+-

《赤壁》導演吳宇森曾說,“《赤壁》是給全世界講三國的故事”。吳宇森有在美國好萊塢長期工作的經驗,對美國觀眾的口味應比較了解,但是《赤壁》在美國的銷售成績卻不好。數據顯示,該片美國版隻賣了300多萬美元,遠不及預期。影片海外發行人、香港安樂公司總裁江誌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赤壁》在美國的票房和影響力都沒有《臥虎藏龍》好,因為美國觀眾覺得《赤壁》的場麵在其他電影裏都看過,不新鮮。”[1]這部為包括北美地區在內的全世界觀眾打造的影片,卻因為裏麵有太多西方觀眾感覺生僻的典故與內容而難以被理解,它的大場麵當然也未能令其順利地走進國際市場。《赤壁》似為國際市場打造,卻經曆了滑鐵盧的命運。

表5-1 2003—2012年中國電影市場票房前十位[2]

續表

我們都知道,中國電影市場的票房規模和觀眾人次連續10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第三大電影生產國。但是,2012年的中國電影國內市場發展到170.73億元,同比增長30.18%,而海外票房與銷售收入僅有10.63億元,同比減少48%。海外市場急劇萎縮,中國電影走出去能力薄弱,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影在本土市場上表現搶眼,卻不能如預期那樣贏得海外市場。

中國電影2003年開始產業化以來,“走出去”成為中國電影最重要卻有著相當難度的訴求。中國國家形象和文化軟實力需要提升,不僅在民族性的文化表達上要發出自己的聲音,也要讓中國電影更快地融入到世界電影市場競爭的格局之中。雖然,從這些年的國內電影票房排名來看,進入年度前十名的國產電影大多為合拍片,合拍片呈現整體強勢發展的態勢,但是,目前合拍片更多把目光停留在絢麗的特效、視聽包裝、動作設計和資金投入上,卻對電影的軟實力,包括電影所包含的藝術、思想與價值觀不盡重視。合拍片在電影文化上應怎樣加強深度合作,是需要重視的“義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