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窗外享樂——錄音的心靈史

“看”音樂

字體:16+-

音樂是聽的,但也可以“看”。

科學技術的發達,早已讓人可以通過拍攝和錄像技術,在聽音樂的同時“看”音樂。當然也可以說,是在“看”音樂的同時聽音樂。

古典音樂音像製品,大致有音樂會和歌劇演出實況之分,不過基本上都有後期製作。尤其是歌劇,很多錄像是對多個演出進行剪輯、拚接而成的。另外還有歌劇電影、有專門為製成“錄像製品”而拍攝錄製的交響樂、室內樂、鋼琴、小提琴等音樂製品。早期(20世紀40—60年代),有一些“純粹的”(沒有作任何後期加工的)音樂會錄像。不過都是黑白片,拍攝角度也比較單一。

還有一類,就是音樂家的傳記片,包括一些排練的錄像。古典音樂音像製品的載體,則經曆了從錄像帶,到VCD、LD,再到DVD、藍光DVD。當今古典音樂音像製品是DVD和藍光DVD的天下,音頻和視頻質量都很高,極大滿足了愛樂者對聲音以及畫麵質量的要求。

不過人的視覺與聽覺往往並不能和諧相處,再加上想象力的參和。聆聽音樂,想象力有時會發揮明顯的作用,而太具體的視覺結果,卻又容易“傷害”到想象力。此時,視覺與聽覺這兩者,不僅不能“互補”,反倒形成“掐架”,最終造成音樂欣賞的“綜合效果”欠佳。當然這隻是我自己的體會。

交響曲、交響詩、協奏曲等樂隊作品,“基本上”是適合“看”的。欣賞這類音樂的音像製品時,“看”指揮家的動作、表情、肢體語言等,常常對體會音樂有所幫助,也欣賞到了指揮家的風采。如卡拉揚、索爾蒂、伯恩斯坦、切利比達克、阿巴多、(小)克萊伯、海廷克、楊鬆斯、蒂勒曼等曆代指揮大師,指揮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布魯克納、柴科夫斯基、馬勒等偉大作曲家的交響曲。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