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報紙編輯學

第一節 副刊的產生與發展

字體:16+-

一、副刊的產生

副刊並非和報紙同時出現,我國古代報紙上沒有副刊這一形式,它是近代報紙的產物,最先出現的副刊是文藝性的副刊。

一般認為,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申報》是較早使文學內容進入報紙的,當時是文藝稿件與新聞稿件混編在版麵上,還沒有專門的版麵,可說種下了副刊的萌芽。1882年創刊的《字林滬報》為了與《申報》爭奪讀者,在新聞後麵刊載“詩詞雜作”。這種做法吸引了讀者的興趣使報紙增加了銷量,該報便在報紙的正刊之外出附張,用專門的版麵來集中刊登詩詞、小品、樂府、傳奇之類的消閑文字,1897年11月將之稱為《消閑報》,發表《滬報附送消閑報啟》的聲明該刊所言的“遣愁、排悶、醒睡、除煩”,拉開了早期副刊的序幕,隨後其他報紙也效仿這種做法。1921年10月12日,北京《晨報》把其專門刊載文藝作品的第七版,命名為《晨報副鐫》以四版單張出版,後來改為《晨報副刊》,從此報紙的這種“附張”被正式稱為“副刊”(見圖8-1和圖8-2)。

圖8-1 《晨報副鐫》

圖8-2 《晨報副刊》

早期的報紙副刊內容,主要是茶餘飯後的閑聊話題,才子佳人的言情小說,或是懷才不遇而發泄憤世嫉俗、不滿現實的情緒,甚至還有一些談相說命、鬼怪狐仙之事,功能基本上是為讀者提供“遣愁、排悶、醒睡、除煩”,同時也帶有一定的“開其智竅”的知識性內容,將讀者麵擴大到男女老幼、布衣名士等方麵。總的來看,早期副刊標榜消閑,在社會上的地位不高,從當時人們戲稱副刊為“報屁股”,就可窺見其作用的微乎其微。

“五四”前後社會變動劇烈,不少報紙的副刊和正刊一樣順應思想界的潮流,積極探索國家、民族的出路與未來,關注社會的每一個哪怕細小的新思想、新動向,促成了人們對副刊的性質和社會作用的新認識,造就了五四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副刊”——北京《晨報》的《晨報副刊》、《京報》的《京報副刊》、上海《時事新報》的《學燈》副刊、《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晨報副刊》是五四時期最負盛名的報紙副刊,主要刊登新文學作品並譯著大量世界名著,它不僅刊載解放思想、改造社會的文章,同時還宣揚馬克思主義,在新文化運動的過程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京報副刊》在引導教育青年方麵,主張青年多讀書讀好書,以樹立青年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從而為改造現實社會準備基礎。《學燈》副刊自1919年創刊之初就宣傳新文化,它在傳播先進文化、宣傳新思想等方麵起到了積極作用。《覺悟》副刊具有清晰的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意識,表明了自己的社會主義趨向。《申報》的《自由談》副刊也為推行白話文促進新文化進步,積極發展活潑新穎的平民文學方麵做出了貢獻。這些副刊宣傳新鮮的思潮,體現活潑的文風,鼓吹思想解放、社會改造,號召青年做新時代的先鋒,從內容到形式都區別於早期的副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推動了新文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