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愛樂交道:人生必由之路

以歌德和貝多芬的精神不懈奮鬥—北京大學德語係嚴寶瑜教授訪談

字體:16+-

采訪人(問):首先,非常感謝您今天接受我們學科史項目組的采訪。您現在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係資曆最老的教授,我們首先想請您講一講您當年學習德語的情況。

嚴寶瑜教授(答):我上中學的時候抗日戰爭爆發了,我的幾個朋友和我不想在日本人統治下讀書,於是就經香港到了重慶。在那裏,我進入音樂學院,就是後來的中央音樂學院。學了兩年音樂後,我就去了西南聯合大學。我真正開始學德語是在1945年,當時我上大學二年級,老師是楊業治先生,楊先生是哈佛大學的高才生,後來又就學於德國最古老的大學海德堡大學。當時在西南聯合大學隻有外國語言文學係,並沒有德語係。20世紀20年代,北京大學曾經有專門的德語係,馮至先生就是在那裏就讀的。我的專業本來是英語語言文學,就是說,我係統地學習了英語文學,而德語是我的副科。我們當時學習非常認真,努力,因為懷著濃厚的興趣。拿英語學習來說,狄更斯的小說,老師讓我們讀一本,我讀了四本,哈代的小說,我也念了五六本。學西方文學必讀的希臘神話和新舊約聖經是作為課程來上的,我對它們是很熟悉的。讀它們是西南聯大和清華外文係的要求,同時也是我的興趣。

當時,在大學二年級時,每個人都會選擇一門第二外語,很多人都選擇了法語。我是那一屆外文係裏唯一一個選擇德語作為第二外語的學生。一方麵因為我對音樂感興趣,德國是我崇敬的音樂家貝多芬的家鄉,另一方麵是因為我在此前學音樂的時候就自學了一點德語,對它略有所知,我想我學它,也可以說是為了“偷點懶”吧!當時第二外語的課程持續三年,用的是一本用英文編寫的課本,每星期四到六節課。本來我應從1945年學到1948年,但是在1948年時,把德語作為第二外語學第三年的人隻剩下了我一個,而校方當時規定,一門課必須有至少三個人選才能開設。於是楊先生就和我達成了一個約定:他讓我繼續自學,他幫我製訂學習計劃。其實,我本來是想學第三外語—意大利語的,因為我對意大利的歌劇特別感興趣,而且楊先生的意大利語也非常好,他通七國語言,精通德、英兩種語言。他的兩種歐洲古典語言拉丁文和希臘文水平之高在北京學術界是有口皆碑的。我也想再選學一門拉丁文,因為它對研究宗教音樂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這些都沒有學成,因為楊先生到國外做研究去了,當時西南聯合大學規定,一個教授教學滿四年,就可以到國外訪學一年。就這樣,我自學了一年德語。楊先生回來後,他讓我做一篇畢業論文,並且幫我選擇了一個德語文學的題目。那時把我嚇了一跳。但楊先生說,這個題目是和音樂有關的,關於德國晚期浪漫派作家和詩人愛德華·默裏克的中篇小說《莫紮特赴布拉格途中》(Mozart auf der Reise nach Prag),小說講的是莫紮特去布拉格排演歌劇《唐璜》途中發生的故事。由於默裏克是位詩人,所以小說寫得非常富於美感。我當時欣然接受了楊先生的建議,因為一來我喜歡音樂,二來我學習德語已經學出了一點味道。我覺得我當時學得還是非常用功的,我當時是參加反蔣學生運動的積極分子,國民黨特務誣蔑我們是共產黨派到大學的“職業學生”,是以讀書為幌子不好好讀書專門搗亂來的,其實相反,參加學生運動的同學,大都是用功讀書的,都是老師喜歡的好學生,那些搞破壞罷課的三青團員倒是不學無術的國民黨黨棍。我對所學有興趣,所以在那兩年中,我閱讀了很多德國文學作品,比如施托姆(Storm)的《茵夢湖》、《白馬騎士》等中短篇小說,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和他的一些代表性的詩歌,海涅的詩歌和《哈爾茨山旅行記》,等等。我那篇論文得到了84分,當時畢業論文得到80分以上是很稀罕的,這篇論文現在還被收藏在清華大學圖書館裏。改革開放以後,我這篇論文和默裏克小說的全部譯文全都被發表在我國著名的外國文學刊物《世界文學》上,而且得到多處轉載。我們的老係主任、著名德國文學研究老前輩和詩人馮至同誌欣賞我的論文和譯文,在他去世以前還叮囑我要繼續努力介紹在我國不太有名的德國詩人默裏克,他認為默裏克的詩藝可以與海涅相比,而且他的詩歌發展是通向20世紀德國詩人裏爾克的先驅。馮至同誌的叮囑是非常認真的,言猶在耳,我能不能完成他的臨終囑托呢?今年88歲了,很玄乎。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