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讓青春的歲月留痕:一位小學教師的成長手記

遲到了多少年——感悟李鎮西老師的《與青春同行》

字體:16+-

2010年7月29日 星期四

曾經有老師說:堅持寫,你就是未來的李鎮西。殊不知,在我的內心深處,從未有過這般豪情壯誌。寫,隻是因為自己覺得快樂。然而老師的話,還是激起了我對李鎮西的興趣,於是火速在當當網上買下了他的書——《與青春同行》。

說來慚愧,對這些專家的書,自己竟然從未涉獵,一看,竟然再也合不上,從晚上十點到深夜兩點,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兩百多頁的書。最深的感歎是:我為什麽遲到了那麽多年?我究竟遲到了多少年?

1982年,李老師開始閱讀蘇霍姆林斯基,那時我還沒出生;1983年,李老師開始開始閱讀陶行知,那時世界上有了我。這些,遲到了不怪我,但我至少遲到了九年。至少在我加入教師這個行列時,這些書籍都是需要學習的,而慚愧如我。至今,兩位大家的書我竟然也一本未讀。而對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書,至少也遲到了五年,因為2005年這本書就已經出版。這個暑假,我在貪婪地閱讀,經常我就問自己:前幾年,我都做什麽去了?似乎在閱讀的過程中,在和“大家”們的“談話”中,我才漸漸領悟到教育的真諦,我感覺到了一個教育的新我,正在破繭而出。

本書的序言,讓我感觸頗深。序言題目是:在反思中成長。我之所以最先購買這本書,是因為這不單單是李老師的教學專著,更是他成長的心路曆程,我想了解,李老師究竟是如何成長起來的,而他就介紹了一個主題:反思。

他認為,對一個教師來說:推動其教育事業發展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作“情感”,一個叫作“思考”。對於前者的意義,不言自明,關鍵是後者,如何成長為一個反思型教師,以他的經曆和切身體會,至少應該具備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寫作、不停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