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孫珩超
張寧銳
1999年,正當很多國企創辦的學校被剝離給社會時,孫珩超以寶塔石化集團為基礎支撐,辦起了銀川大學,十餘年探索,因為校企之間的良好互動,學校得以快速發展。今天,校企融合正在成為教育部職業教育改革力推的方向,孫珩超的探索可資借鑒。
人生:受過苦難更懂責任
孫珩超認為,農村經曆讓他養成了一種寬厚、堅韌的個性。在他看來,現在鼓勵大學生去農村支教、當村官,為農村帶去了先進的思想、文化,衝擊了當地的落後觀念;同時也從農村社會繼承了很多優良傳統。
教育在線:每個人身上都有明顯的時代影子,巨大的動亂後曙光乍現,造就了一批被稱為“78級現象”的社會脊梁性人物,你正好在那個時代步入大學。能否分享一下你的童年和大學時光?
孫珩超:我那時是“孩子王”,從小學三年級到初中、高中一直當班長,高中還是學生會主席。隻要我在教室,我們班沒有一個敢出去玩兒的。我們班樣樣不落後,班主任很放心。
那時我躊躇滿誌,也有毛主席“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的誌向,還沒上高中,《三國》《水滸》《嶽飛傳》《說唐全傳》幾乎能倒背如流。但“**”前搞“三反、五反”運動,父親遭受打擊,全家人被迫遷到農村,在當時也很沒地位。從此我就和農民風裏來雨裏去。大家幹活兒一閑下來,就圍著我讓我講書。當時文化生活很枯燥,農民聽講書可高興了。為此,他們還搶著替我幹農活。
經曆過很多苦難,更懂得自強。恢複高考之後,我在繁忙的勞動之餘,見縫插針地複習,於1979年考入西北政法大學。
教育在線:這些經曆對你後來創業和辦學應該很有幫助。
孫珩超:是的。它是一筆人生財富,讓我養成了一種寬厚、堅韌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