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走近民辦教育探索者的精神世界

許景期[1]

字體:16+-

【故事】 用情做教育

——訪許景期

陳亞聰

“他是真的愛教育,是位大慈善家。你一定要好好采訪他,挖掘他心裏的東西。”北京會議中心9號樓大廳,看到記者在采訪,全國政協委員郝際平上前寒暄幾句後,一臉認真地說道。

郝際平口中“一定要好好采訪”的人叫許景期,全國政協委員,閩南理工學院的創辦人、董事長。在兩位委員的聊天中,記者聽到這樣一段話:“當初那些公司如果沒賣了辦學校,中國的富人排行榜裏肯定有你的名字。”在許景期斷斷續續的講述中,記者慢慢了解了這位別人眼中教育慈善家的人生軌跡。

出生在閩南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許景期,小時候算得上學霸,初二時卻因“**”輟學當起了采石工學徒。1980年,29歲的他嗅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商機,隻身帶著家鄉特色小五金進京當起推銷員,先後創立10家企業。1998年,他與長春光學精密機械學院(長春理工大學前身)合作創辦長興工業學校,為此,他賣掉了香港的別墅、內地的一座加油站、一塊看漲的地皮,籌措了1000多萬元作為最初的辦學經費。之後,除了給兄弟留下一個企業,他陸續將其他企業變賣,投資將學校從中專升格到大專、本科,後正式更名為閩南理工學院。18年辦學,許景期共投入約16億元。

一位企業家,為什麽放著舒適的生活不過、大把的錢不賺,轉身去辦大學?沒有基礎、沒有人脈,怎麽打造民辦理工高校品牌?隻有初中學曆,又該怎麽管理一所萬人的學校?麵對這些看似過不去的坎兒,許景期的回答是兩個字:用情。

懷著鄉情辦學校

在閩南有條不成文的規矩:教育孩子一定要愛國愛鄉、“光宗耀祖”,有機會就一定要做一番大事業,一代代傳承下去,讓家鄉興達。這並非單指賺大錢,也指做對社會有利的事,用許景期的話來說就是“人活一世,要留個好名聲”。這也是為什麽,在北京幹得好好的他,拿著3億元現金回鄉創業。不過,他深知,做實業能為國家和地方貢獻稅收、為社會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但影響力有限,除非是做到像李嘉誠、比爾·蓋茨這樣的高度。“做教育就不一樣,一代傳承一代,以點擴麵。”辦一所民辦高校,讓家鄉更多的企業和孩子受惠,便是許景期“光宗耀祖”的新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