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劉林
賀春蘭
“20年的改革開放曆程,中國教育理論界最大的概念突破之一是‘教育產業’的提出。”
“產權的問題我們今天可以不去主動關注它,但早晚有一天要麵對它。”
“建立社會化的學校治理結構自然能夠贏得更多的支持。這在今天需要境界,明天則是學校發展所必須。”
“能贏得未來的,必然是製度最先進的,而不是私立的成分最純的。”
不明晰不是活不下去,明晰了會走得更長遠
教育在線: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到“產權明晰”,民營經濟界反映強烈,教育界少有反映,真的如一些學者所說,產權的概念是經濟界的,與教育不相幹嗎?
劉林:當然不是。在產權問題上,我們可以不去主動關注,但有一天,必須去麵對。現在之所以反映不強烈,某種程度上是因為我國教育還處於一個特定的市場狀態,教育機會供給不足,盡管有市場競爭,許多學校日子不好過,但還沒有到救亡圖存的地步。處於這種背景下的學校,現金並不特別的短缺。現實上還沒有到通過產權變革來解困、發展自己的時候。也就是說,產權的意義對多數學校更多的是通過控製權、使用權而維持生存和短期發展,還沒有到必須通過經營產權、交易盤活的時候。一句話,不明晰不是活不下去,明晰會走得更遠。
教育在線:是否也與教育理論界的淡漠有關?
劉林:對,目前國內對教育產權問題的理論研究不夠。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最具突破性的概念是“教育產業”的思想,但這種思想仍然停留在基礎理論層麵,沒有深入製度層麵。比如對民辦教育的發展建議,大家要麽過於宏觀的談一通,要麽過於拘泥於微觀層麵的具體問題。
教育要成為社會發展的先導產業和基礎戰略產業,教育製度本身應該是最先進的。現在相對滯後,我們的教育,從體製到內容,還沒有把社會上最先進的東西全部吸收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