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凝聚力的研究是以20世紀30年代KurtLewin對團隊動力的研究為肇端的。Lewin從社會人際關係出發來具體考察凝聚力的內涵。他認為,凝聚力主要關注的是個體與群體之間的知覺關係。在1950年,Festinger正式提出了凝聚力的定義:“作用於群體成員使其留在群體內部的作用力總和的場。”[1]著名凝聚力研究學者卡隆(Carron)認為:“凝聚力反映群體傾向並因此黏合在一起,共同去追求某一目標或對象的動力過程,其實質是反映一個群體的成員在目標、情感和行為上的整合力量。”[2]我國學者認為,凝聚力也被稱為內聚力,原為物理學中的概念,它用來闡釋物質結構中分子之間、原子之間黏合在一起的內在力量。隨著時間的推移,凝聚力又引申為文化學、倫理學領域的概念。凝聚力通常指以共同的利益、價值、目標為基礎,某一集體或社會共同體成員自發或有組織的結為一個有機整體的聚合力。凝聚力是一種互動的動態過程,它表現為一種群體的向心力,同時也是一種影響力,影響組織中的成員的觀念、思維方式,最終對組織中成員的行為產生積極的引導作用。凝聚力是群體在目標上、心理上、行為上的一致性,為了共同的信念和理想而做出的集體努力。在方向上,集體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情感上,具有高度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在行為上,有分工明確的職責權限。凝聚力不僅是維持團隊存在的必要條件,同時也是維持組織良好運轉的必要條件,而且對組織潛能的發揮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一個團隊如果失去了凝聚力,就不可能完成組織所賦予的艱巨任務,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條件。團隊凝聚力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團隊本身對成員的吸引力。團隊的目標方向、組織形態、團隊文化等能夠被團隊成員所接受,那麽對成員的影響力和聚合力就大,凝聚力就高。反之,在團隊中沒有形成共同的價值追求、共同願景,組織成員缺乏行為的一致性,那麽團隊中成員的關係就會趨於鬆散,吸引力和聚合力就會降低,甚至會使成員感到厭倦、反感,從而脫離團隊,削弱團隊的凝聚力。二是團隊成員之間的向心力和吸引力。團隊成員之間存在共同的目標追求、關係和諧、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團隊所產生的凝聚力就強。三是班子集體與學校之間的凝聚力,班子集體凝聚力的高低直接對學校整體的凝聚力產生一定的影響,領導班子是一個學校的榜樣,領導班子成員間的情感是否達到一致,是否具有共同的價值追求直接會影響到學校其他成員的工作態度和凝聚力,因此,班子團隊對於學校而言同樣也是一個重要的團體,領導班子團隊凝聚力的強弱是學校有序運轉的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