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校長如何營造育人文化

二、學生品行養成過程分析

字體:16+-

南北朝時期的教育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中提到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思想與品行的養成過程時認為:“在幼兒期,當及嬰稚,識人頗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答罰。”這個時期的孩子能夠察言觀色,教育者要開始認真加以教誨,否則就會錯失教育的良機。其次,在少兒期,他認為孩子在這一時期精神集中,可塑性強,教育效果好,因此不可錯過少兒時期這個最佳教育時機,即“人生小幼,精神專利,長成以後,思慮散逸,固須早教,勿失機也”。最後,在少年期,他認為:“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於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學生在這個時期“神情未定”,外部環境對其品德形成至關重要,因此強調應利用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其創設一個好的環境進行“潛移默化”[15]。

某市中小學針對不同年齡階段學生思想與品行養成過程的特點,設置了各學段的德育重點,對我們按年齡階段身心發展規律進行品行培養提供了參考,小學階段的重點是習慣養成、誠實禮儀教育等,初中階段的重點是意誌品質、身心健康教育等,高中階段的重點是理想信念、公民素養教育等,並提出三個學段關鍵要素的側重點(詳見表6-2)。

表6-2 小學、初中、高中三學段德育側重及各學段關鍵德育要素解構

續表

有了如此清晰的德育目標,關鍵是如何讓這些目標達成,這就要求學校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課程和活動,讓學生通過課程和活動養成良好的品行。如中山市××小學在培養學生的集體觀念時就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設計了有針對性的德育目標和主題內容。以小學兒童集體觀念為例[16]:(1)從7歲起,集體意識已經開始出現,但是7歲兒童隻是初步具有把為集體和為個人的行為動機分化出來的能力;(2)集體觀念的形成具有明顯的年齡差異,選擇為集體的行為動機的判斷人數比例逐年增加,大約在9歲前後出現重大變化;(3)各年齡的大多數兒童在執行集體委托和維護集體利益的行為方麵,選擇關於為集體的行為動機的判斷均占絕對優勢。因應學生的集體觀念養成特點,××小學設計了《對集體負責》的主題內容(詳見表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