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同關係中人際和諧心理的差異
從前文分析可知,中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中,人際交往主要以“關係”為本位,根據他人在“差序格局”中與個體自己所處的位置關係不同而做出不同的交往選擇。費孝通早就提出,傳統中國人非常講究社會關係中的“差序格局”,他們常常采取不同的標準來對待和自己關係不同的人。[28]楊宜音認為,“關係遠近的親疏判斷是中國人對人際關係的首要分類標準,關係越是靠近親緣的核心,其內容越是具有肯定性,越是情感的、合作的、親密的;越是遠離親緣核心,便越具有否定性,越少合作,越疏淡”[29]。楊國樞把人際關係分為家人關係、熟人關係及生人關係,人際關係的類型決定了人們不同的對待原則、對待方式、互依型態及互動效果。[30]黃光國進一步將中國社會中的人際關係區分為三種:情感性關係、混合性關係和工具性關係,三者分別對應了個人與家人間的交往關係、個人與親戚朋友等熟人間的交往關係以及個人為了獲取某種資源與陌生人建立的交往關係。黃光國認為,在中國社會中,關係判斷是支配者在權力遊戲中的第一步。家裏人的人際關係、親朋好友的人際關係、一般人的人際關係之間遵循不同的人際關係法則。[31]在對差序格局的人際關係情感的相關研究中,張洪、王登峰和楊燁通過IAT(內隱聯想測驗)及ISO量表(The inclusion of other in the self scale),考查了家人、戀人以及好友的情感態度,結果顯示以上關係對象均與積極情感聯係緊密。[32]袁曉勁和郭斯萍(2017)的研究表明,在個體的認知圖式中,對自我、親人持有積極的情感,而對陌生人持有消極的情感,對熟人情感偏向不明顯;且不同人際關係在情感的聯結強度上表現出差序格局的形式。[33]這兩項研究通過內隱實驗的方法證明了個體對待不同關係的人具有不同的情感傾向。在以上學者關於人際關係分類的基礎上,黃囇莉提出了不同人際關係的和諧化模型。她認為,中國的人際和諧包括三種實性人際和諧,即投契式和諧、親和式和諧及合模式和諧。這三種實性人際和諧透過虛實轉化機製後,可以分別虛化為三種虛性人際和諧,即疏離式和諧、隱抑式和諧及區隔式和諧。這六種人際和諧類型的內涵與方式不同,分別對應了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朋友、同事、合夥人、上司與下屬、教師與學生、街坊鄰居、初識者等人際關係中出現的和諧類型。而且在與這些角色關係進行人際交往時,個體一般相應地采用六種人際取向:本真取向、情義取向、順適取向、領域取向、形式取向以及抑製取向。如朋友間具有較多的投契式和諧,多采用本真取向與情義取向;配偶間多為親和式及合模式實性和諧,多采用本真取向與順適取向;而同事、上司、下屬等工作關係則有較多的虛性和諧,多采用領域取向或形式取向。[34]這種人際和諧類型與人際取向揭示了中國人社會行為中不同關係的人際和諧方式與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