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國文化最鮮明的表征之一,中國文化的源流與發展都能從中國漢字及字形的演變中追根溯源。要準確弄清“和”的含義,我們先要從“和”字的字形說起。從字形上看,在古漢語中,“和”字共有五種寫法,即和、盉、龢、惒與咊。其中,《漢語大字典》中對“惒”字的解釋較為簡略,認為“惒”同“和”,是梵語譯音用字。如《龍龕手鑒·心部》載:“惒,琳法師雲,僻字也,今作‘和’字。”[1]《正字通·心部》說:“惒,俗和字。”《漢語大字典》中對“咊”字的解釋也較為簡略:“咊”同“和”。《玉篇·口部》載:“咊,古文(和)。”[2]而且在《漢語大字典》列出的“和”的字形中,也出現了“咊”這一寫法。可見,“惒”“咊”古同“和”,“惒”“咊”本是“和”的一種生僻寫法,而且使用極少。因此,下文對這兩字就不多講了。但根據相關詞典的釋義,至少在先秦時期,和、盉、龢三字是通用的,而且含義豐富,下麵就對這三字做一番探究。[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