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大量農業人口轉移至城市就業,並被賦予了“農民工”這一特定稱呼。據統計,2015年,我國農民工總數為27747萬人,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成為我國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工的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問題日漸突出,而農民工獲得職業技能的主要途徑就是參與職業培訓。
(一)農民工培訓政策演進
為解決農民工能力和素質不與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問題,為滿足農民工個體生存與發展的需要,為改變農民工教育培訓無序無效的狀態,政府出台了一係列農民工教育培訓政策。農民工教育培訓政策經曆了萌芽期(20世紀90年代—2003年)、初步建立與發展期(2003—2005年)、快速發展期(2006—2008年9月)、應急調整期(2008年10月—2009年)、新的發展期(2010年至今)五個階段,主要出現以下幾方麵的變化。
其一,政策對象由最初相對單一地針對農村未能升學並準備從事非農產業工作或進城務工的初、高中畢業生,逐步轉變為分類培訓,強調針對不同的農民工群體,分別組織開展實用技能培訓、技能提升培訓、勞動預備製培訓和創業培訓。
其二,原來的政策目標分為“農村”和“城市”,針對農村人口的培訓目標為建立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的職業教育製度和勞動預備培訓製度,而現在的政策目標轉變為建立健全麵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技能培訓製度,強調建立統一的農民工培訓項目和資金統籌管理體製。
其三,培訓機構方麵,由主要依靠職業學校和成人學校逐步細化、深化,製定了包括培訓基地建設、培訓教材建設、農民工科技培訓在內的一係列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