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教師需要首先理解、掌握課程實施的相關知識,同時能夠將其與具體的校本情境相結合,從而對其進行調整與完善。課程實施(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是指一個設計好的課程計劃被教師執行的過程。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看,教師不僅需要掌握相關的顯性知識(如課程實施的取向、課程實施的影響因素框架),還需要對自己已有的隱性知識有較為敏銳的覺知。這裏將針對這兩個方麵進行重點討論。
教育名言
課程實施是一個旅程,過程充滿未知。
——富蘭
(一)知識管理與課程實施取向
正如上文所述,一般客觀、明確的知識多被視為顯性知識。從顯性知識的視角來看,在課程實施的取向方麵西方研究者總結了三種類型:忠實取向(fidelity orientation)、相互調適取向(mutual adaptation orientation)、課程締造取向(curriculum enactment orientation)。所謂忠實取向即認為教師實施課程應該忠實地按照最初的計劃施行。在抱持忠實取向的學者眼中,衡量課程實施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是所實施的課程與預定的課程計劃之間的符合程度,符合程度越高則課程實施越成功。這種取向提倡以量化研究作為基本方法論,認為問卷調查、訪談、觀察及文獻分析等是進行此類研究的有效方法。所謂相互調適取向即承認課程實施無法忠實地按照原定課程計劃進行,它必然要受到學校實際情境的製約和影響。教師可以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適或改變。這種課程實施取向可以運用量化或質化的方法來收集數據。在具體方法上,個案研究、參與式觀察、訪談、問卷調查及文獻分析等都是較為有效的方式。而所謂課程締造取向則認為課程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締造的產物。真正的課程是在具體的情境中不斷茁生出來的,而預設的課程計劃不過是這個經驗締造過程中的一個媒介而已。課程實施的締造取向更為關注教師如何通過經驗的提供和分享與學生進行互動,幫助學生完成知識的建構。在數據收集方麵,締造取向強調運用質化的研究方法,采用個案研究、深度訪談及行動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