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

中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學說[1]

字體:16+-

一、他的教育哲學及其根源

陶行知是安徽歙縣人。他的母親在教會做工作生活,行知因此就在教會學校念書,成績很好,由教會送到美國學教育。回國後,在大學工作並講課。這時他隻是一個教育家,還不是一個革命戰士。民國十四年(1925年),中國大革命開始了。所謂大革命,就是大眾的革命。大革命以前參加革命的,隻是少數知識分子,新的軍隊和青紅幫,加上海外華僑。這種革命,廣大的農民沒參加,手工藝人也沒有參加,隻能算是小眾革命,大眾還站在革命之外。因此這一革命對於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從日本搬進來的資本主義教育,不久又以美國式的代替日本式的,陶先生的思想也沒有根本的變化。因此陶先生的大名,還不是“行知”而是“知行”。大革命一來,把小眾革命變成大眾革命,而陶先生也變為大眾的陶先生,其名字也革了命,乃倒轉起來,改為“行知”。行就是做,知就是知道或認識。一切的事,不做就不會知道,所以做是第一,知是第二。過去做事的隻是工農,知識分子不做事,隻是念書。陶先生本是知識分子,所以他過去的名字,第一字是知,第二字是行。但到了工農大眾革命開始,就把工作放在第一,念書放在第二,而名字就倒了。後來他又改成三個字的名字,名“行知行”,就是從做得到知識,又由知幫助做。那末第二個做就是有知識的做,不是蠻幹和瞎幹。由於不要蠻幹、瞎幹,就必須向人家請教和自己學習,因此陶先生就有教學做合一的主張。又教和學都是為著把事情做好,所以做是第一,即是行是第一。從行得來的知識,用來幫助做,所以最後又達到行,所以陶先生的名字始終兩個字,都是“行”,隻中間一個字才是“知”,隻是一切行的中間的介紹人,即介紹古人的行,今人的行,外國的行和中國的行。寫成書本介紹人們來學,或給人們來教。我們毛主席說的古今中外法,就是綜合古今中外的行,並不是自己個人的行,和自己的行結合為一。陶先生說自己的行,如接本的砧木。砧木是有根的那部分,別人的行如紙條,是無根的一部分。兩個結合,融化成一個整樹,而不是兩個樹,這就是毛主席所說的理論和實際結合。實際是根,理論是從根上長出來的結果,仍是行。陶先生的名字為“行知行”,不是單純的行,是綜合古今中外的行之結論再合上自己的行。這裏的行,比之盲目行,即蠻幹瞎幹的行高多了。行變為知是第一階段,知變為行是第二階段,知行互變,兩個東西,根本上是一個東西,故名為知行合一,又名為知行一元化。隻有高深的理論,才能看出相反的東西根本上是一致的。陶先生看出當學生的小孩子,可以當先生;又看出有學問的先生,還要向沒有學問的學生學,把先生和學生的共同根本找出來了,於是把先生和學生並把教學一元化了。陶先生說一切人都是我的先生,又是我的學生,也是我的同學。先生和學生是相對的兩方麵,即有知與無知對立,年長的和年小的對立,尊和卑的對立,陶先生把這些對立統一起來。凡從對立的東西中,找出他們根本相同的東西出來的研究,是一種高深的理論或名哲理。這種哲理用在一切自然上名為宇宙觀,用在人類社會上名為人生觀。凡從對立找出統一的宇宙觀和人生觀,在哲學上名為一元論。一元論並不是說,對立的東西即相反的東西或矛盾的東西,直接就是一元。例如說糞和飯的對立,統一並不是說飯就是糞,隻是說飯可以轉化為糞,用糞來種莊稼,糞又轉變成了飯。由於飯與糞中的根本物質,有相同的地方,即對立的東西,有統一的東西存在。但不經過大的革命,對立的東西,不會轉變。這種一元論就是革命的。邊區轉變二流子為勞動英雄,是由於邊區進行了革命,有可能給二流子以土地及其他生產條件,又能給大眾以同誌態度的幫助。所有這些就是由於對立到統一的革命條件,即二流子轉變為勞動英雄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