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全球視野下的陶行知研究(第一卷)

我的父親陶行知[1]

字體:16+-

夜闌人靜,我獨自坐在燈前。捧讀著父親的手澤,端詳著父親的照片,激起我的無限深思和懷念。父親去世已經三十六年了。作為一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大眾詩人和堅強的民主戰士,他愛祖國,愛人民,緊跟中國革命發展的形勢,不怕任何險阻,為改造舊中國、舊教育,創建新中國、新教育而鞠躬盡瘁。

“好在我的中國性、平民性是很豐富的”

父親出身於貧寒家庭,他有高度的熱愛祖國、熱愛人民、追求真理、振興中華的進步思想。早在去美留學歸國的船上,他就聲稱要使全中國人民都受到教育。1917年回國後,在南京高等師範當教授、教務長。當時,留學回國的大學教授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享受著高等華人的地位和優厚的待遇。但他沒有沉浸在這種舒適的生活之中。他在1923年的家信中寫道:“我本是一個中國平民,無奈十幾年的學校生活漸漸地把我向外國的貴族的方向轉移,學校生活對於我的修養固有不可磨滅的益處,但是這種外國的貴族的風尚卻是很大的缺點。好在我的中國性、平民性是很豐富的,經過一番覺悟,我就像黃河決了堤,向那中國的平民的路上奔流回來了。”經過一段推行平民教育之後,他為了開拓當時占我國人口百分之八十五的三億四千萬農民的教育,毅然脫掉西裝革履、放棄優越的社會地位和很高的待遇,心甘情願地回到勞動人民中間,在南京神策門外老山(後改名勞山)腳下的小莊(後改名為曉莊),創辦了聞名中外的“曉莊師範”,開始從事鄉村教育運動。1927年3月15日開學時,沒有校舍,隻有一些臨時帳篷。第一期學生十三人和校長、指導員、教員、農友及來賓一起,頭頂青天、腳踩大地,舉行了開學典禮。當時父親說:“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 “一群青年丟掉了文憑的眷戀,從學府裏跑到鄉下去,和農人共生活。他們帶去的不是文化的賑濟品,而是一顆虛心:要探尋真正適合中國向前進取的教育。”他又說,“曉莊是從愛裏產生出來的,沒有愛便沒有曉莊。因為他愛人類,所以他愛人類中最多數而最不幸之中華民族。因為他愛中華民族,所以他愛中華民族中最多數而最不幸之農人”。為此,就要“與土豪劣紳奮鬥,與外力壓迫奮鬥,與傳統教育奮鬥,與農人封建思想奮鬥,與自己帶來的偽知識奮鬥”。父親實踐了他的兩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打赤腳,穿草鞋,挑大糞,和“牛大哥”同過鋪,和師生同甘共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