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來我積累並研究了有關陶行知先生的資料,撰寫關於他的傳記文學《陶行知環行世界錄》,並與另一作者合撰了《愛滿天下——陶行知文學傳記》。我認為,不能孤立地寫陶行知的思想與行為,必須把他的活動與曆史背景聯係起來,這樣才顯出高度與厚度。下麵談談這樣進行研究所獲得的幾點認識。
第一,把陶行知擺在半個世紀前的曆史中去認識他,即可見:是風雲激**的曆史孕育了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而他又始終站在領導時代新潮流的行列去推動著時代的前進。
他出生於清末,經曆並且親身參加了辛亥革命的武裝起義活動,參加了五四運動、救亡運動、抗戰救國活動及反蔣介石政權獨裁統治、爭取建立新中國的鬥爭。各個曆史時期的先進人物,先進思想影響了他,人民群眾推動社會前進的實踐教育了他:他是中國曆史產生的眾多的優秀人物之一。因此,學習陶行知,也是學習中國近代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項具體內容,也隻有這樣去認識陶行知,才不會把他描述成為天生的革命者。另一方麵,隻有把他擺在半個世紀的曆史舞台去認識他,才可以看到,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做真人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革命這個詞在不同的曆史階段有它不同的內涵。比如,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他熱烈擁護孫中山的主張,他站在教育崗位上,要通過教育的手段,培養國民的共和意識,指出教育是共和國的長城。從當時曆史發展需要看,不能不承認他是革命的吧?拿他與中國當代一些也曾對教育事業作出很大貢獻的教育家相比,他難能可貴之處,就在於始終不停步地隨著時代的前進而前進。比如,孫中山國民政府的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對於在中國的反對封建的傳統教育,建立新學製,引進西方的科學民主思想,在建立大學教育等方麵,有過卓越的貢獻,但畢竟,他沒有從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範疇再向前跨進一步。平民教育,在中國的最早提倡者是蔡元培,最早在浙江搞試驗的是晏陽初;但卻是由陶行知推廣到全國21個省的。因為他早在1926年就覺悟到平民的大多數是農民,而到鄉村辦學。在蔣介石叛變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實行清除共產黨,鎮壓工農大眾之後的1927年,陶行知在鄉村教育時期所作的鋤頭舞歌就號召:“鋤頭鋤頭要奮鬥。”1933年,在上海這個工業大城市進行大眾教育時又加上一段歌詞說:“光杆鋤頭(農民)不中用,聯合機器(工人)來革命。”他進行工農大眾教育的目的,是教育人們:覺悟、聯合、解放。從救亡運動到抗日戰爭,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接受了中國共產黨的主張,在教育崗位上,在政治活動中,一直站在時代的前列。他一生都為促進舊的死亡,為新的催生而奮鬥,也正因為他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才能綜觀中國革命每個曆史時期的需要,在教育領域裏提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的教育理論體係,即生活教育學說,並創辦了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許多教育改革試驗:如鄉村教育改革的曉莊師範;普及工農大眾教育的工學團運動;人才教育的試驗育才學校等等。他是一個宏觀的教育改革家,不要把他的每一個時期的主張,每一項教育活動,每—篇文章孤立起來看。如果這樣看就容易產生肯定1935年以後10年的陶行知,而否定1917年到1935年的二十多年的陶行知。這也是以往一些教育史書把陶行知劃為資產階級教育家的錯誤。從曆史發展的觀點去看就可理解,為什麽毛澤東同誌稱譽他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