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以上的分類外,觀察還可以按公開程度分為隱蔽型觀察和公開型觀察。
(一)隱蔽型觀察
隱蔽型觀察是在被觀察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觀察,被觀察者不知道研究者的真實身份。這種觀察的優點是研究者隱瞞了自己的觀察者身份,可以避免打擾到團體活動的自然狀態,不會影響被觀察群體原有的社會活動與文化,獲得比較真實的內部信息。但是,其缺點是沒有事先征得被研究者同意,可能牽扯“隱私”等倫理原則,特別是在行動被發現時會被認為是間諜,引發一係列由於窺探所帶來的道德問題。
(二)公開型觀察
公開型觀察指事先征得被研究者同意,被觀察者知道研究者的觀察者身份,其弱點就是可能造成“研究者效應”,被觀察者可能會改變自己原有的行為方式。
根據參與程度與公開程度的不同,研究者可能對觀察采用不同的形式,從而具有不同的角色。有研究者將研究者的觀察立場分為四種[1]:
①完全參與者:研究者是其所研究團體的一員,並對團體隱瞞其觀察者的身份。
②作為觀察者的參與者:團體知曉研究者的身份,但其觀察者身份從屬於參與者的角色。有研究者也將之稱為“積極的成員角色”。
③作為參與者的觀察者: 團體知曉研究者的身份,但其觀察者身份是第一位的,參與者身份是第二位的。有研究者將之稱為“外圍成員角色”。
④完全觀察者:研究者不讓觀察團體發現,如通過單向玻璃或在圖書館食堂這樣的公共場所進行觀察。
[1] Gold,R.L..Roles in Sociological Field Observation[J].Social Forces, 1958: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