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程少堂自覺心態年輕,沒有覺得老,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即按照國人的人均壽命,五十歲,已是“月到中秋日過頭”了。人生已過“泰半”了啊。
年過半百,就會不時思考死亡,思考“向死而生”的問題。
但是程少堂思考死亡,並不是從五十歲才開始的。
最近,程少堂看了一篇描寫親人死亡的文章,頗受觸動。作家在文章中說:
一個人在年少的時候,也可以完全不去理會死亡這件事,因為前麵的親人還多,感覺上跟親人們消失的世界隔得還遠。
但走在前麵的親人不經意間在減少,他們走看走著,突然就離開了道路,消失在黑暗中,仿佛路上有一道看不見的線,人一踏過去就不見了。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前麵已經空無一人,你將獨自麵向未來,你仍然看不見那道線,你不知道它在哪裏等著你。而那讓親人們消失的世界,卻已在前麵無邊無際地鋪開,你已是一個人,你孤立無援,你知道了獨自看護自己是多麽困難。
親人的消失,實際就是你的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消失。你失去了祖父、祖母、姥爺、姥姥,還將失去父母、兄長,直到失去自己。
是的,親人的消失,實際就是你的世界的某一部分的消失。
也許是由於天性敏感,也許是由於特殊的情感經曆,數十年來,準確地說是從童年時期祖母爹去世開始,程少堂就時時追憶已經消失的親人,指望逝去的親人能在自己的文字中複活。
在程少堂的精神世界中,祖母爹——他的精神祖母,是他親眼見著的至親的親人中最早失去的一位,是他童年的精神世界中最重要,同時又是最早坍塌的一部分。今年的3月28日,是祖母爹去世39周年忌日,這天淩晨,程少堂用心血寫就了一篇感人的悼亡詩《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