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學改革得到了社會上的認可,省裏召開了4次我的經驗推廣會,在全國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有些教學方法還被介紹到了外國。到過我們學校的人都很驚訝,他們不敢相信這樣的教改經驗竟然出自這麽一所貧困學校。當時的榆樹市秀水二中是治江和腰圍子兩個村合辦的村辦中學,經費困難,連粉筆都得分著使。有人以為我有什麽絕招。其實是很平常的,就像前邊所說的那樣,利用了當地的環境,改造了我的教學。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利用了當地的教育資源。農村學校條件差,為此有些人唉聲歎氣,認為無所作為。我則不這樣認為,城市有城市的優勢,農村有農村的長處。城市是柏油馬路,城裏人有他們的走法;農村是鄉間土路,鄉下人有自己的走法。我們的教學要走出自己的路來,不能學著城裏人在柏油馬路上走的樣子在鄉間小路上踉踉蹌蹌地走。在我的眼裏,整個農村社會就是一個大學校、大課堂。這樣,我的學生就擁有了兩個學校、兩個課堂。學校的課堂裏學知識,社會大學校的課堂上出能力。學校的課堂裏學了新聞寫作有關知識,學生們就到社會上搜集素材,向報社、電台投稿,他們的稿件經常被采用。學生掌握了應用文寫法,就動員他們用語文知識為群眾服務,幫助群眾擬合同,寫訴狀。學了調查報告,學生們走街串巷,調查當地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作文中練習寫人,我就讓學生去寫村裏為當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能人。當地遭水災了,我領著學生去察看災情,並以此為內容作文,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利用假期,開展“家鄉建設小參謀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以家鄉小主人的身份把對家鄉建設的意見、主張寫成文章,交給鄉村幹部,他們的有些建議被村裏采納了。在當地社會這所大學校裏,通過類似的語文社會實踐活動,我把學生的思想導入關心家鄉建設事業中來,學生們愛鄉報國的情感、主人公的意識也逐漸形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