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焦慮的中國人

字體:16+-

人心與曆史

朱建軍

古人所說的“人心”,是指多數人的共同心理。比如說“人心思定”,是指多數人都厭倦了戰爭,渴望和平。毋庸置疑,“人心”對曆史的發展影響很大。無論你是什麽蓋世英雄,如果你和人心作對,多數時候也是自取滅亡。當然我們必須承認也有例外,個別暴君之流因為掌握了巨大的權力,也可以不顧人心一意孤行,而且未必都會馬上滅亡。不過,他們這樣做也會大大削弱自己的統治基礎,而使得他們的王朝走得離懸崖越來越近。

了解“人心”是如何的,也就因此能讓我們更清楚曆史。

舉一個小例子: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諸葛亮是一個智慧超凡的人物。曆史上真實的諸葛亮,雖然並沒有大家認為的那樣神通廣大,但也還是一個出色的人物。從他將蜀國治理得井井有條,可以看出他的確是有才華的。但是,他六出祁山,卻無功而返。至少有一個因素是和“人心”有關:那就是在天下三分的局麵已定之後,蜀國的老百姓安居樂業,並沒有願望去“一統天下”。諸葛亮固然有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理想,但是這並不是蜀國老百姓“人心”中的理想。天下一統於漢,或者不一統於漢,對蜀國老百姓並沒有什麽意義。因此,諸葛亮六出祁山應該是不會得蜀國的人心的。因而,即使他僥幸獲得了局部的勝利,蜀國的將士也很難繼續追隨他戰鬥到滅掉魏國為止。

還有一點,就是在諸葛亮六出祁山的時候,漢獻帝早已被廢多年了,或者說正宗的漢朝已經滅亡了多年了。人們對漢朝的情感,也早已淡化,感情上對漢朝的忠誠也已大為淡化。這樣,天下統一於漢,對於全天下百姓的人心來說,也沒有什麽意義。

“人心”的向背,影響因素很多。有些影響因素是經濟的,比如,輕徭役、薄賦稅的政府總是更得人心;但是有些是精神層麵的,或者說是心理層麵的。各種因素影響下最後形成的人心狀態會是如何,是一個很複雜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這個結果未必一定合乎理性,也未必一定合乎大家的利益。

上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