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九卷:雜草集 野花集

綜合編

字體:16+-

教育

——未來社會的希望[1]

20世紀後半葉以來,世界教育有了空前的發展。特別是發達國家,不僅普及了中等教育,而且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但是教育卻越來越遭到社會的批評:社會貧富之間的差距並沒有因此而縮小,社會風尚每況愈下,生存競爭愈演愈烈,民族衝突越趨嚴重。這是怎麽一回事,教育出了什麽毛病?這確實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教育不是孤立於社會的活動,恰恰相反,它對社會的依附性很強。教育本來是促進人類自身發展的一種活動,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卻把它看作是一種工具。政治家把它看作是政治鬥爭的工具,經營者把它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工具,廣大家長則視教育為改變子女社會地位、謀求高收入、體麵的職業的敲門磚。因而每一個社會群體都會從自身的利益出發對教育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這個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認為教育是失敗的。教育確實不能孤立地存在,教育受到政治經濟製度的製約,同時要為政治經濟製度服務。一個國家的經濟不發達,教育發展就缺乏物質基礎;政治不穩定,學生也難以安寧地坐在課堂裏。因此,教育要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但是教育有自身發展的規律,教育是以培養人才,促進人的潛在能力的發展來為社會服務的。同時,教育並非萬能的,教育不可能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幾十年來,科技的迅猛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伴隨而來的是人們對物欲的追求,為利潤而鬥爭,造成了更多的社會矛盾。這不是教育的罪過,恰恰相反,是忽視教育的結果。教育的數量增長了,但它的質量卻被忽視了;各國的教育經費並未隨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同步增長,有的國家的教育經費甚至相對地減少了;教師仍然是社會低收入階層,教育仍然處於社會的邊緣。這種現實與社會對它的期望相悖。社會一方麵對教育的期望很高,似乎它是解決社會所有問題的靈丹妙藥,另一方麵卻又不重視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