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八卷:顧明遠教育口述史 顧明遠教育演講錄

三、國際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主要動向

字體:16+-

高等教育的改革雖然因各國的政治經濟發展情況不同和各自大學教育傳統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但由於處於同一個時代,麵臨著同樣的挑戰,因而有許多共同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使高等教育更加適應現代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

英國政府在1987年的《迎接高等教育的挑戰》白皮書中明確指出:“高等教育必須有效地為經濟服務,必須與工商界保持更緊密的聯係,以促進企業發展。”

法國1989年的《高等教育法》強調大學既是發明創造的基地,又是工業和經濟發展的動力,要重視把科研轉變為生產力。政府鼓勵大學麵向社會,通過提供科技谘詢、簽訂科研合同、承擔在職技術培訓等方式,靈活而及時地滿足工業界的需要。

美國高等學校一向有為社會服務的傳統,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受到蘇聯率先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衝擊,政府加強了對大學科研的投入,但工業界與大學的聯係反而少了。美國在80年代發現,工業界許多技術被日本和德國超過了。政府、工業界和大學經過反思,取得共識:應該加強校企合作。1986年春,美國白宮科學委員會提出一份報告,要“重建夥伴關係”,提出美國社會的興旺與大學的興旺緊密相關,要思考重建大學與工業界的相互關係。必須采取廣泛的跨學科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把重點放在建立以大學為基礎的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上,並以此促進高校與工業界的合作。在這個思想的推動下,國家基金會在大學建立了一批工程研究中心(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ERC)。

英國於80年代建立了有大學參加的七個地區的技術中心,以加速技術成果向工業企業轉移。

德國自80年代以來也大量建設“工學交流中心”,加速促進高校與企業在人員、設備、經費、技術等方麵的廣泛交流,促進知識向工業企業轉移,政府還大力鼓勵高等學校接受企業界委托的科研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