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顧明遠文集.第五卷:比較教育研究 比較教育導論

第四編

字體:16+-

第十六章 比較教育與教育國際化

雖然教育國際化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非常久遠的過去,但是直到20世紀,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它才成為教育係統的重要維度。1945年的《聯合國憲章》把教育看作促進不同文化和種族之間相互理解的主要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地區性組織開展了許多教育跨國合作活動。學生和教師的跨國交流發展迅速,發展中國家的許多專業“精英”是在歐洲和北美的大學中接受教育的。國際勞工市場的出現,影響了教育項目和課程的設置。發達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教育援助,對發展中國家的教育體製、規劃、決策和研究等諸多方麵都有深遠的影響。這種援助的另一結果是在發達國家內部出現了新的專業——發展研究。科學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具有普遍意義的知識,從本質上說是國際性的,而各種國際會議和期刊書籍則使世界各國的學者連成一個網絡。本章將從教育係統的人員要素、財物要素、信息要素和結構要素分別論述教育的國際化,並在此基礎上提出國際化時代我國比較教育界應當重視的十大研究課題。

第一節 一體化世界與教育

國際化是一個曆史過程。在古代社會,中國、巴比倫和羅馬帝國都把不同文化、思想的民族置於單一統治之下,使這些民族成為統一帝國的組成部分。統一帝國的形成可以通過武力來完成,也可以通過宗教力量來推行。民族主權國家群體,以及建立在它們並存基礎上的歐洲國家體係,大約形成於17—19世紀。一般來說,在民族國家獨立初期,為了保證領土完整和抵製外來侵略,國家的民族主義政策占據優勢地位。隻有當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時候,才比較容易接受和采納國際主義政策。然而,當世界進入20世紀之後,由於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人們認識到,人類的生存依賴於各個國家在一體化世界中協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國際聯盟和聯合國則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產物。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賴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