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各位來賓、各位代表,女士們、先生們:
上午好!
在這美麗的金秋時節,來自五湖四海的比較教育學者、朋友們聚集到北京,我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各國都感到人才培養跟不上科技發展的形勢,紛紛探索教育改革的路徑。經濟的全球化、信息的網絡化,使我們越來越互相依存、越來越緊密聯係。教育的國際化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主要標誌。但是怎樣理解教育的國際化?人員的交往、互派留學生、信息資源的交換、科研項目的合作、國際會議等都是教育國際化的內容和形式。但是教育國際化的本質是什麽?我認為教育國際化的本質是國際理解,理解世界各種文化、尊重各種文化,促進人類文化的進步和繁榮。教育是培養人才的社會活動,教育要培養經濟全球化時代的世界公民,就要通過教育國際化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培養國際理解和國際交往的能力。
教育國際化當然包含著了解和借鑒各國的教育改革經驗,改進本國的教育。但要借鑒,就需要理解。各國的文化傳統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如果不能充分理解別國的文化和所處的環境,也就很難理解該國的教育。同時借鑒各國教育改革的經驗也需要考慮到本國的國情,才能使外來的經驗生根發芽。因此,教育的國際化和教育的本土化是一個問題的兩麵:沒有教育的本土化,也就不存在教育的國際化;沒有教育的國際化,也無所謂教育的本土化。
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是我國比較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原則。這次在研討考試製度改革政策的過程中我深有體會。我們研究了許多國家高考錄取的方案,但發現在我們中國都行不通。因為中國人口眾多,獨生子女多,對上大學的期望高,對職業教育不認同,加上中國人的攀比文化,平均主義思想嚴重,講究公平比講究效率更重要。因此,考試製度的改革就隻能根據中國國情。這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其他教育觀、學生觀、質量觀都與其他國家的人們有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