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在大學行政崗位已經服務了25年,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前十年,自己的工作可謂是“聽領導的”——“按令辦事”、“按章辦事”;中間的小十年,“看別人的”——“模仿國內的”“學習國外的”;最後的小十年,“反思自己的”——“自己的工作價值所在?”“大學管理的特殊性所在?”前十年,立足於“辦事正確”;後十年開始逐步關注“辦正確的事”。本書就是自己近十年的所思、所想、所悟的一些體會,戰戰兢兢地呈現給大家,不求在理論上有多大建樹,但求對關心、關注大學發展,特別是在一線從事大學行政工作的同仁們,從中有些啟發。
“管理出效益”,這一點在企業界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科學管理是企業驅動的三駕馬車之一:資金、技術、管理。在大學又將如何?爭議頗大:一方認為,知名大學是管理出來的嗎?古典大學沒有專門的管理機構和專業的管理人員,大學也健康地發展了近千年;另一方則認為,大學從倒塌的“象牙塔”步入了社會生產生活的中心,時過境遷,大學需要科學經營與管理,當前世界各國的發展趨勢越發地說明了這一點:各國政府都加緊了對大學的控製和管理。香港科技大學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歐美經典大學幾百年的發展路程,這些成功經驗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支持第二種觀點,大學管理同樣也是大學健康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管理的價值就在於創建“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製度環境和文化環境,實現“價值”與“效率”的統一。
在大學,學者們對“管理”一詞尤為反感。其一,大學是推崇“自由”的地方;其二,教授就是大學,誰管理誰?誰是管理者?誰又是被管理者?為此,為了避免誤解,“大學管理”一詞在學界用得比較慎重,相比之下,“大學治理”一詞出現的頻率大大超過了“管理”一詞,當然,二者在內涵上確有一定差異:一般意義上,“治理”主要指結構上的改造,“管理”則更傾向於組織的“經營”“運行”方麵,在此不作具體的深究。本書內容涉及比較廣泛,除了有治理結構的內容之外,更多關注的是大學內部的“經營”與“運行”問題,更多關注大學運行的特殊性問題,故冒天下之大不韙,起了一個《大學管理的理性》的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