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在眼前的這本書,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一五”規劃2010年度教育學青年課題:變革教育中教師的自我認同危機及其重建研究(課題號:CHA100146)的最終研究成果。雖然稱其為“研究成果”,但我的心裏卻非常忐忑。這種忐忑是一種研究的遺憾感。曾經有一位導演說,“電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想“研究也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遺憾令我們反思,反思令我們繼續上路,去彌補過去的遺憾,去創造新的遺憾,也許這就是研究者無法超越的輪回。我接受這樣的輪回,承受這樣的忐忑。
關於教師的自我認同問題,對我而言,不是一個純粹客觀的研究問題,而始終是主體自我的問題。我是一個曆經艱辛才成為教師的人,我更渴望能夠在這一職業上安身立命,實現理想的人生,這個職業能夠把我想要的東西都給我嗎?我能夠在這個職業中創造並獲得自己最初期待的一切嗎?這樣的問題雖然經常被日常生活的喧囂所淹沒,但一定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想起,我無法逃避。所以,對這樣一個研究問題的探索,其實是研究者自己對生命的探索。
此外,我是一個身處於教育變革之中的教師,我和所有的教師一樣,將成為改革的獲益者或受損者,不論我們是否願意,都會被裹挾著進入改革的洪流,而無法作為悠然自得的旁觀者而存在。與其做一個稀裏糊塗的隨大流者,不如做一個主動而理性的思考者。在思考中選擇,在思考中行動,雖然被裹挾,卻仍然清楚自己的方向,知道尋找自己的雙腳應該站立的地方,如此,才是一個自負其責的人,如此,才可以成為一個能夠把思想和經曆貢獻於學生的師者。所以,我沒有把頭埋在沙子裏逃避,沒有放棄對改革之中的教師的思考,沒有放棄去發現教師在變革中麵臨的問題和挑戰。這些問題和挑戰有外部社會的,也有教師自己的。外部的歸外部,自己的歸自己。中國儒家倡導人們的生存方式應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以,邏輯起點是自我改變。這對於變革中的教師同樣適用,不需要張著大口抱怨,不需要低著頭顱哀歎,教師需要的就是站立在三尺講台上的認真負責和理性承擔。按照師者良知的指引,在日常繁雜之中,在製度的縫隙之中,尋找自由的時間和空間,尋找努力的方式和可能,盡一己之力去教育好方寸之內的學生,然後,坦然地麵對自我心靈深處的叩問。這樣的人生,就是教師在變革時代最應該營造的平凡人生,平靜而深沉,坦然而從容。